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云南大学学报.PDF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云南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云南大学学报

文学艺术                                    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 ———兼及对 “诗分唐宋”的新考察 谢 琰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关键词:苏轼;苏黄庭坚;黄差异;思维模式;诗分唐宋 摘 要:同为宋诗代表,苏轼和黄庭坚的地位与本质有着明显差异。从内容、形式、风格看, 苏、黄差异纷繁复杂。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才能得到清晰凸显:苏诗重在 “历时变异”,体现 为章法特色,比如 “突转”、“回环”、“发现”;黄诗重在 “共时对立”,体现为修辞习惯,比如 “夺 胎换骨”、“以物为人”、“避体就用”。从思维模式看,苏诗与唐诗根本融通,黄诗与唐诗根本隔膜。 苏、黄的思维差异,昭示着唐诗与宋诗的本质分野。然而,唐诗终究高于宋诗,苏诗终究高于黄诗, 根本原因是 “历时变异”的思维模式更符合语言艺术的本质属性。 中图分类号:I207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4)01-0092-08 观又微妙的论题时,三种分析法皆有局限。 一、何谓 “思维模式” 我以为,要合理研究此论题,必须找到一 个既宏观又直观而且深刻的新角度。美国艺术 苏轼之于宋诗,不仅具有代表性,还具有 理论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在 《视觉思维》中指 超越性:他 “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 出:“要想达到对某种事件或某种状态的科学性 人的超越”,即便不好宋诗者也会独爱东 理解,就要发现这些事件和状态的 ‘力’的式 [1](P321)[2] 样”,“一件成熟的艺术品会展示出一种高度敏 坡, 甚至李调元 《雨村诗话》卷下认为: “不特在宋无此一家手笔,即置之唐人中,亦无 锐的形式感和一种把意象的各种不同成分以一 [3](P1396) 种易 于理解 的构 图秩 序 组 织 起 来 的能 此一家手笔也”。 。相比之下,黄庭坚就 [5](P257,P359) 只具有代表性,他的诗通常被认作典型的宋调。 力”。 这个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结论提 诗史地位的显著不同,意味着两人诗歌创作的 示我们,诗歌的内容、形式、风格等审美特征 根本差异。而此差异,很容易被归因于两人的 背后,隐藏着诗作者存在着思维模式,即:诗 ① 人会用某种抽象的形式感去安排诗歌的意义单 天赋、人格等虚泛要素,一直没有得到系统、 深入的美学观照。这种缺失,与研究方法的局限 元,或连贯,或断续,或直露,或隐蔽,或单 性有关:目前学界分析诗歌,无非从内容、形 线,或复调。思维模式可以表现为章法特色, 式、风格三个角度入手。内容分析浅显质朴,不 也可表现为修辞习惯,但又不是具体的结构或 能说明宏观审美问题。形式分析易入细碎,风格 手法,而是对建立结构、运用手法起到支配作 分析易入飘渺,常常得出各自确凿但又相互抵牾 用的那种潜意识。因此,思维模式既可以从简 的结论。因此,在解答 “苏、黄差异”这样既宏 单、坐实的章法分析或修辞分析中抽象出来, 收稿日期:2012-11-13 作者简介:谢琰,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技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