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译注1 丛书.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仪礼译注 1 原著编定:[春秋] 孔子 前 言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 讲官制和政治制度。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 聘等礼仪制度。 《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 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 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 《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 的说明。 《仪礼》的篇数与作者 今 《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 士冠礼第一 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 燕礼第六 大射礼第七 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礼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彻第十七 这个次序,为汉刘向 《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孔 壁中发现 《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 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 《逸礼》。 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 《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 认为,十七篇 《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 认为十七篇 《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 邵懿辰 《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 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观今本 《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 容,皆完整无缺。另外, 《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 《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 丧》释 《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 礼》、 《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 射礼》、 《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 有 《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 都不出 《仪礼》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 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邵懿辰认为,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 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 《汉书·艺文志》著 录五十六篇。至孔子时,礼文废阙,冠、昏、丧、祭、射、乡、朝、聘 这八方面,统括礼之大体,故孔子手定此十七篇以为教本。所谓《逸礼》, 即令非伪,亦不过是“孔子定十七篇时删弃之余”, “大抵秃屑丛残, 无关理要。”这便涉及到 《仪礼》与孔子的关系问题。 关于 《仪礼》的作者问题,传统有三种说法,一说周公作,一说孔 子作,一说周公作孔子删定,清人又有疑 《仪礼》为伪书者。清姚际恒 作 《古今伪书考》,认为《仪礼》是“真书杂以伪者”(见梁启超《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54页)。顾栋高作 《左氏 引经不及周官仪礼论》,则直疑 《仪礼》为汉儒所缀辑。 伪书说不能成立。汉代 《仪礼》的传授,自汉初高堂生以下五家(高 堂生、萧奋、孟卿、后苍、二戴),不绝如缕,条理清楚。先秦典籍, 如 《左传》、《论》、《孟》,对《仪礼》所记礼仪节次,多所称引, 都可为证。此点清人胡培翚 《仪礼非后人伪撰辨》论之甚详。周公作《仪 礼》之说亦不可据信。盖礼仪乃因俗立制,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大 戴礼记·礼三本》所谓 “凡礼,始于脱,成于文,终于隆”,讲的正是 这个道理。邵懿辰 《礼经通论》说:“礼本非一时一世而成,积久复习, 渐次修整,而后臻于大备。”这种看法是对的。但若依此说, 《仪礼》 作为周礼,便不能遽尔完成于周初的周公。梁启超说: “《仪礼》…… 大抵应为西周末春秋初之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60页) 此说当近乎历史实际。 关于孔子与 《仪礼》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说:“书传、礼 记自孔氏。”此处 “礼记”,即指《仪礼》。《史记·儒林列传》说: “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 按史公说法,孔子对 《仪礼》,是“修起”,而不是“作”。“修起”, 就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