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赋学文献的变迁类型与研究探讨.docxVIP

历代赋学文献的变迁类型与研究探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代赋学文献的变迁类型与研究探讨.docx

历代赋学文献的变迁类型与研究探讨 赋学文献指对赋体文学作品进行编集(含编选、载录、摘引)、评论、注释 的文献。历代赋学文献源远流长,可以划分为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含 辽金)、元明、清代五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时期的赋学文献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历代赋学文献的类型,根据文献的性质,可分为赋总集、赋别集、赋论、赋注四 大类;根据文献的形态,可分为专门性赋学文献、兼容性赋学文献、依附性赋学 文献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赋学文献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赋体文学世界,具有十分 深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历代赋学文献的整理和 研究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历代赋学文献,不仅是 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化史的基础工程,也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 重要内容。 赋学文献;分期;类型;研究 赋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学体裁,是根据汉字的形体、音义、语法特点而精心 组织的华美艺术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传统赋体文学对于声韵、对偶、典故 的追求,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最高雅的文体之一。在西方文学中,找不到与“赋” 相对应的文体,因而欧美汉学家卫德明(Hellmut W订helm).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等在研究中国赋体文学时,便直 接使用汉语拼音“fu”来表示。赋体文学产生于先秦,至汉代而成长为“一代之 文学”,出现了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蔡邕等著名赋家。魏晋南北朝时 期,赋一直雄居于文坛宗主的地位。唐、宋、清三代以赋取士,赋乂与科举考试 联结在一起,成为决定士人前途命运的重要文体。战国以降,历史上产生的赋作 多达四五万篇,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一笔十分重要的遗产。 所谓赋学文献,指对赋体文学作品进行编集(含编选、载录、摘引)、评论、 注释的文献。历代赋学文献源远流长,是研究古代赋学、传承中华文明的丰富的 资料宝库。本文梳理历代赋学文献的发展变迁、构成类型及其研究现状,旨在推 进赋学文献研究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历代赋学文献的发展变迁,可以划分为战国秦汉、魏TF南北朝、唐宋(含辽 金)、元明、清代五个历史时期。 战国赋家以荀子、宋玉为代表,作品篇数有限。两汉是赋体文学的黄金时代, 作品达数千篇,但散佚极其严重,存留至今的约319篇。最早对赋学文献进行大 规模汇集、整理和分类工作的,当属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据《汉书?艺 文志》记载,刘向父子将战国、西汉时期的诗赋作品分为五类:屈原赋之屈、陆 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和歌诗。第四类杂赋12种,始《客主赋》18篇, 迄《隐书》18篇,实际上是“分类赋集”。明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二》首倡 “杂赋”为“后世总集所自始也”之说。清人章学诚《校讎通义》乃云:“(前) 三种之赋,人自为篇,后世别集之体也;杂赋一种,不列专名,而杂叙为篇,后 世总集之体也。”刘师培《论文杂记》发扬章氏之说,以为:“客主赋以下十二 家,皆汉代之总集类也;(此为总集之始。)余则皆为分集。而分集之赋,复分 三类:有写怀之赋,有骋辞之赋,有阐理之赋。”诸家所言甚是。《汉志》所谓 “杂赋”,将不同题材、不同体式的赋分类汇集,实具后世赋总集之雏形。《汉 志》所著录的赋体作甜集,包括赋总集16种,赋别集61种,总共77种,包含 赋作近千篇,全面反映了 “一代之文学”的创作盛况以及战国到西汉的赋体发展 趋向。尽管这些赋体作品集大都已经散佚,但刘氏父子仍不愧是赋学文献编纂的 开创者和奠基者。 此外,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两部史学著述,亦载录了贾谊、司马 相如、刘彻、扬雄等人的赋体作品;《汉书》《法言》《论衡》等子史文献屮包 含有零星而珍贵的赋论文字,是研究早期赋学的重要文献。班昭(曹大家)所撰 《幽通赋注》,是屮国历史上最早的赋注,在赋学史和注释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创作趋于消歇,代之而起的是感情真挚、描写细腻、 文笔灵动、篇幅短小的咏物抒情小赋。而最能代表此期赋体文学创作成就的,还 是以讲究对仗、用典为特色的骈赋。如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小园赋》等,皆为此期骈赋名篇(据马积高《历代辞赋总汇》)。现存魏晋南 北朝赋大约300家,1300篇。相关的赋学文献亦多。据《隋书?经籍志》记载, 此期产生了大量的赋总集,其中既有编纂历代诗文时兼及赋体作甜的综合性总 集,如挚虞《文章流别集》30卷、萧统《文选》30卷;也有专门的历代赋总集, 如谢灵运《赋集》92卷、萧衍《历代赋》10卷;还有某一题材赋的汇集,如《杂 都赋》11卷、《乐器赋》10卷,某一体裁赋的汇集,如卞景《七林》10卷、刘 楷《设论集》2卷,等等。冃前只有《文选?赋》完整地保存下来。据《艺文类 聚?杂文部》引曹植《文章序》:“余少而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