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观察
年 卷 第 辑
前三季度
经济要 闻评 点
王佳 宁
“行 到水 穷处 ,坐看 云起 时 ”,作 为 改革年 的 年即将进入第
四季度,良好的环境、稳定的秩序为我们这个转型国家频添 “亮点”。
但正如有流水的地方就有旋涡,回眸并评点公众关注 的经济要 闻,扬
长避短、稳健推进改革应成为 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方略,进而
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应成为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诉求。
一、构建 “和谐”须理性思维
月在京举行的全 国 “两会 ”, “和谐社会 ”成为高频用词 。之
前,中共十六大报告把 “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 “全面小康 ”的重要 内
涵 ,中共十六届 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作为一种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彰显当代政治家正视现实的勇气与
智慧。
从经济学角度观瞻,在一个竞争的市场 中进行经济往来,和谐与
合作是交易成本最低 的方式 ,因此 ,构建 “和谐 ”对经济主体 的确
作者系 《改革》杂志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执行总编辑 。
立、经济和社会效率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构建 “和谐”是科学发展观 的必然延伸,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
是以人为本,这正是构建 “和谐”的必然要求。 “和”,是历代政治家
秉持的治 国理念 ,将 “和谐 ”用于政治,则 “政通人和 将 “和谐 ”
用于经济,可 “协调发展 将 “和谐 ”用于人 际关系 ,即 “宽则得
众 将 “和谐 ”用于人与 自然 的关系 ,遂 “各得其和 以生 ,各得其
养 以成 ”。
在战略意义上 ,和谐社会体现 了国家发展 的价值取 向。构建 “和
谐 ”是 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 目
标,体现了国家的 “软实力”,正如 《孟子 尽天下》主张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当然,和谐社会必须 以较高水平 的经济发展为
基础,但又非单纯的经济发展一蹴而就 的。尽管学术界对社会协调、
社会团结、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研究由来 已久,然而 ,如何在市场经济
和利益多元化 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论对理论还是实
践,都是一个新命题 。
和谐社会不是 “乌托邦 ”式的幻想,而是顺应社会和民意的明智
选择。在构建 “和谐”方面,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注重机
会和起点公平 的美 国模式;另一种是相对注重财富分配公平 的欧洲福
利 国家模式。而随着中国转型与发展 ,社会 问题大量 出现,不 同利益
群体之间的冲突愈加显性化。比如,由于拆迁补偿 问题 引发的冲突;
由于干群关系紧张产生 的纠纷 ;由于贫富差距导致 的对立,等等。无
疑对构建 “和谐”提出了挑战。
构建 “和谐”的首要 因素是财富分配 ,不 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
是有差别的。事实上,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则是危险的,高
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 。因此 ,必须整合阶层利益 ,在减少
低收入群体、扩大 中等收入群体、鼓励合法合理的方式致富的同时,
利用财政 、税收、保障、福利和救助等工具进行调节 ,实乃构建 “和
谐 ”的肯綮 。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的今天,我们这个拥有十三亿人 口的泱泱大
国,已开始稳健涉入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水地带。 “为天地立心,为
生 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从宋代学者张载的 “横
渠 四句”引申,用经济和社会理性来构建 “和谐 ”,就是要举全社会
之力,尽最大可能摆脱能源 、生态、发展与生存危机,摆脱为争夺资
源 、财富、地位而形成 的政治、社会及心理危机 ,实现人类与 自然 的
和谐共处。
没有一个和谐社会就不太可能实现全面小康 ,这如 同 多年前
中共十二大提 出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时的情境 ,中国还要花上 年
时间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一步就看怎么落实这一执政新
理念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