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关于当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ppt

2019年关于当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9年关于当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美国大学57%博士生在十年内拿到学位 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2007 年公布的统计数字, 57%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在十年苦读的时间里最终获得了学位。 这一数据代表了美国当前最新、最广泛地衡量博士生毕业率的标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这一比例一般认为在50%左右。根据理事会的“博士生毕业项目”得出的最新数据,显示了博士生毕业率比猜想中的略佳。 在一些领域-—主要是工程类和理论科学-—多数人在六、七年的博士学生生活后完成了学位,将时间长度加大,完成学位的学生比例仍呈平稳趋势。但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甚至学生进入第八、九、甚至第十年的学习生涯,学生完成学位的比例仍缓慢但顽强地上升。 调查显示,人文学科的毕业率是最低的,社会科学紧随其后。但数学和物理科学的退学率是最高的。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生源质量(学科水平、奖学金水平、导师水平、科研条件水平) 课程与教学质量(培养方案、教师投入程度、学生投入程度、教学模式) 学位论文质量(方法论素养不够、 博士生学制过短、研究条件不足、开题、评议和答辩等质控环节把关不严、教风学风问题。) 就业率(学科结构老化、就业观念陈旧、促进就业没有成为院系所中心工作、缺乏对毕业生岗位胜任的系统分析) 培养条件与环境(缺乏适合研究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空间、学科交叉与融合水平低、资源开放和共享程度低、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三、有关未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1. 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战略意义的认识问题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自主的同时与国际兼容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要求出发谋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有长期的、总体的和系统的考虑; 建立起一个足够开放、灵活、多主体参与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新体系。 开展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研究,真正把有良好基础和潜质的优秀生源录取进来。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创新。专业课要突出前沿性、国际性、研究性,强化文献阅读与分析、问题解决学习、案例研究、实践研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或环节;加强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提高博士生学位基础课程与教学的质量;将博士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完全结合起来,树立“博士生是未来科学家”的战略观念;加强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质量评估。 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 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科学伦理教育。 9.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 建立一支综合性、专业化、有高度责任感的研究生教育研究队伍; 加强对学位和研究生教育重大战略性问题及公众最关心问题的研究; 建立国家水平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文献和数据分析中心; 加强对国际上发达国家和知名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和趋势分析和预测; 开展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10.建立更加清晰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当人们想到或谈到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或质量保障会想到什么?生源质量?课程与教学质量评价?论文质量?就业促进?更多、更细的工作?一些工作很清晰,另一些则很模糊。 “质量”(quality)的概念 “质量”定义的三要素: (a)事物或产品的一组固有(含独有)特性; (b)事物或产品固有或独有属性得以实现的水平; (c)事物或产品特性及其实现的水平能够满足人们主观需求(显性的与潜在的、预期的与非预期的、共同的与特殊的)的程度。 “教育质量”的概念 “教育质量”定义的三要素: (a)某种教育活动或行为的“教育性”(educative) (b)某种教育活动或行为的“教育性”实现的充分程度 (c)某种教育活动或行为的教育性及其实现能够满足有关利益主体需求或潜在需求的水平或程度。 解读“教育性” 的概念 苏格拉底:教育是促使心灵的转向(精神的引领) 亚里士多德:教育是发展人的自然潜能(潜能的开发) 卢梭:教育是培养“自然人”(人格的培育) 杜威: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心智的重组) 孔子:有教无类(平等的精神)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的责任)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文化的使命) 爱因斯坦:《论教育》(1936) “我想反对另一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解读“教育性的实现” 教育性的实现不是自发的或本能的过程,而是自觉的或自主的过程; 教育性的实现不是个体的或孤立展开的过程,而是群体的或组织的过程; 教育性的实现不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