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三
震后梁式桥加固方法及工艺指南
i
目 录
1 总则1
2 术语与符号3
2.1 术语3
2.2 主要符号4
3 震后桥梁基于承载力的加固技术5
3.1 一般规定5
3.2 震后紧急修复(加固)技术6
3.3 震后永久修复(加固)技术7
3.3.1 一般要求7
3.3.2 加固技术7
4 既有桥梁震后加固技术15
4.1 一般规定15
4.2 桥梁场地加固16
4.3 基础加固16
4.4 桥台加固17
4.5 墩柱的加固18
4.6 盖梁、节点区加固18
4.7 支座、伸缩缝及防落梁措施加固20
4.8 减隔震加固技术22
4.9 上部结构加固23
5 震后桥梁加固性能设计23
5.1 震后桥梁加固设计要求23
5.2 圆柱的加固设计标准24
5.3 矩形柱的加固设计标准29
6 震后梁式桥加固后性能评价31
6.1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的选取31
6.2 桥梁加固后计算方法的选取32
ii
管养网 /
1 总则
1.0.1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统
一既有公路桥梁震后性能加固的技术要求,更好地发挥公路运输及其在抗震
救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指南。
1.0.1 随着抗震理论水平的发展和震害经验的不断总结,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改
进。合理利用震后桥梁的承载潜力,充分发挥震后桥梁的使用价值,对既有
桥梁震后性能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是减轻桥梁结构的地震灾
害,更好的发挥公路运输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的重要手段。
1.0.2 本指南适用于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0.10g、0.15g、0.20g、
0.30g 和 0.40g 地区的常规公路桥梁。当既有地区地震后已经出现病害时,
应按照本指南进行震后性能加固。抗震设防地震峰值加速度大于 0.4g 地区
的桥梁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大跨度或特殊桥梁,其震后性能加固措施应作专
门研究。
1.0.2 对既有公路桥梁进行震后性能加固时,本指南适用范围与现行《公路桥梁
抗震设计规范》相同。
1.0.3 按本指南的震后性能加固包括两个层次:震后紧急修复、永久修复。
1.0.3 震后紧急修复是为阻止或减轻震后结构的损伤发展而采取的快速修复技术
或临时措施,以满足震后抗震救灾的紧急需求;永久修复是保证震后损伤结
构在剩余设计基准期内安全使用和足够抗震能力而采取的维修或加固技术。
1.0.4 按本指南进行震后性能加固后的桥梁,在桥梁剩余设计基准期内,应满
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当在桥梁剩余设计基准期
内发生概率较高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在桥梁剩余设计基准期内发生概率较低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应保证不致倒塌
或产生严重结构损伤,经加固修复后仍可继续使用。
1.0.4 对既有公路桥梁进行震后性能加固后,应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
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J D62-2004 )的要求,其抗震设防标准应与现行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相同。
管养网 /
管养网 /
1.0.5 抗震设防地震动参数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
确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