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修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30课 行路难 (其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授课时间:2017年5月10日
授课人:崇实中学 曹西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本诗歌。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感受歌行体流畅婉转,回环曲折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加深对诗的理解。
3.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本诗的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接触社会,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本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主旨,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以读促理解,以讲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情。
2.讨论点拨:教师设问,点拨最能体现诗意的语句,其余由学生自主讨论研习,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
3.比较鉴赏法,通过两两比较,求同存异,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 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新学的陶渊明的《饮酒》表达了他对田园的热爱和生活在田园的安乐惬意之情,感受到他宁静安详的心态,领悟到他宁静致远、淡薄名利的志向。现在让我们学习三十课第二首《行路难(其一)》,去倾听李白闲居长安的慷慨悲吟吧!
二、师生共研读《行路难》
1.选两为同学介绍李白及背诵学过的李白诗歌。
教师补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清新、飘逸,享有“诗仙”之美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让学生背诵李白已学过的诗。
写作背景简介:“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李白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二十四岁“仗剑去国”离开蜀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在长安入召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愤而写了这组诗。这首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指导朗读
⑴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方法:音节划分,意义划分。七言古诗的节奏一般有“二、二、三”式或“二、三、二”式,本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
⑵学生大声朗读几遍,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研习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⑴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教师补充注释:
①茫然:迷惘的样子。②歧路:岔路,战国时期杨朱见到歧路便哭起来。(《淮南子·说林》)。③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呢?
⑵学生用第三人称代词复述诗意,品析本诗。
在学生复述、品析的基础上,教师稍作概括:
《行路难》前四名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诗人心头的郁抑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待了诗人惆怅的原因。七、八句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想隐退闲居,可又幻想随时能受君命,实现“安黎元”、“济苍生”的宏愿。“行路难……今安在?”是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发生的悲愤的慨叹和痛苦的呼号。最后两句展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相信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⑶深层探讨,理解诗歌主旨,让学生讨论总结。
明确: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李白少有大志,“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他24岁离开蜀地,漂泊大半生,直到42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廷,被迫出京。所以这首诗既有激愤之语,也有慨然之志。(板书:见板书设计)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学生讨论、探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给了我们什么深刻的启发?
明确:李白他用宗悫(que)的话“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于愿望的强音。它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除,那种让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机遇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充分展现了李白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
5.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做到熟读成诵。
三、小结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悲愤和奋发急速地交替、变换,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
四、比较鉴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