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古代散文(选修)导学案 编制人___宋红艳____ 审核人__张碧叶_____ 编号_______ 使用时间 班级 姓名________ 小组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掌握“诸”“与”“语”“畴昔”等实、虚词,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文意。;
2.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本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
2.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使用说明】
1.先熟读课文,把重点注释写到课文中,再研读完成导学案。牢记:不精读课文,不做导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独立完成,按时上交。
【学习过程】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用黑色笔将重点词语的解释标注在文章中,并借助翻译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用红色笔勾画疑难,标注在相应位置,准备小组讨论。
预习案——再读文本·深入预习
Ⅰ文本辅读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资料链接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据有关史料说,文与可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东坡居士曾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一.初读课文
1.通读全文,掌握字音
畴昔(chóu)缣素(jiān)
笔砚(yàn)飞鹘(hú)
以书遗余(wèi)蹑足(niè)
喷饭(pēn)轮扁(piān)
寒梢(shāo)斫轮(zhuó)
筼筜(Yúndāng)箨龙(tuò)
2.解释加横线的字
为《墨竹赋》以遗与可给与,馈赠
投诸地而骂兼词,之于
以为口实话柄
而读书者与之许可,答应
余因而实之证实
月落庭空影许长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近语士大夫动词,对某某说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副词,就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
3.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与可没与陈州通“殁”,死亡
少纵即逝矣通“稍”,稍微
初不自贵重古:以…为贵重;今,价值高
月落庭空影许长古:这样;今,也许
废卷而哭失声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吾将以为袜古:把……当作;今,认为
发函得诗古:打开;今:发送
而读书者与之古:赞成;今:给
以书遗余曰古:赠送;今:遗失
4.指出特殊句式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判断句)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省略句)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状语后置)
吾将以为袜(省略句)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定语后置)
探究案——研读文本·深入挖掘
1.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文与可——人
画筼筜谷偃竹——事
记——文体(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2.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什么绘画理论,并谈到自我艺术实践体会是什么,给你什么启示?
特别强调“学”和“实践”。尊重生活,师法自然。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不断观察,不断积累,最终做到“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我们平时的学习也是这样。
“画竹亦在画人,做人亦如作画”,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