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道教-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pdf

泉州道教-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沿革 泉州古为 闽越之地 ,古越族 断发纹身,错臂左祍 ,巢居而善于 铸造与造船 。远在三、四千年以前的殷商时代已有 卜筮吉凶、祈福 禳 灾 的巫师 ,周代 的鬼神崇拜更为发展 。周显王三十五年 (前 ,越 国亡于楚,吴越王族部分流入闽中,传播了吴越和中原文 化 。我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信仰,南方楚越的崇巫之风与古越族文化 的融合在泉州深深地扎下根 。先秦、汉代的神仙思想、方术及阴阳 五行、谶纬学说是后来形成道教的主要因素之一。 闽越 凭 山负海 ,古时 闽中有太武夫人 ,武夷君、控鹤仙人、王子 骞、大道等神仙方士 的活动传说 。秦代 ,泉州有大道者 ,从 中原到泉 州修真于清源 山左 峰,后人供奉之 ,所 以其地取名为“大道岩 ”。还 有道渊结茅修炼于惠安万岁峰 ,汉时陈寨善禁咒术 ,为人治病多 愈。 东汉末期 ,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及张角的太平道建立 。尽管太平 道的起义被镇压,但是方仙道的活动和影响不断扩大 ,太平道和五 斗米道合流 ,道教理论 日趋完善 。形成 以尊崇黄帝、老子、神仙方术 为特征,以老子为教主,《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的天师道 。天师道有 斋 科仪、教义规戒、从事符箓咒语、驱邪捉鬼、消灾求福 活动而逐 渐流播四方 。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道迅速发展 。一些以修道炼性、守志养 生 的方士则 隐居 山林 ,或是游历名 山采药炼丹 。吴、晋 时,著名道士 左慈、葛玄、郑思远相继入闽云游或修道 。晋江市内坑瑞云岩有葛 第 2 页 仙 翁寄迹之处,故名“仙境 ”;据传显道化杖为龙 ,又地 号“葛州 ”。南 北朝时,大批晋人避乱南渡入闽,进一步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与道 教信仰 。西晋太康年 间( ,泉州建有道教宫观 白云庙 ,后 改为 玄妙观 。东晋 时,信奉 天师道 的孙 恩、卢循起义 失败后,部分 起 义 者 流 散 在 泉 州 沿海 ,称 为“游 艇 子 ”。梁 朝 时 ,有 唐、宝、志、化、 郎五公修隐于惠安的灵鹫 山。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达 、国力强盛的封建王朝 。唐王 室宣称他们是“承命于天 ”,自认是道教教祖老子 的后裔。在唐王朝 的保护、扶持下 ,道教得 以迅速发展 ,达到鼎盛时期 。 唐景云二年( ,武荣州改为今泉州 由于泉州海陆交通发 达 ,经 济 文化 繁荣 。元 和 间( 上升为州 。道教也随之有了 新的发展 ,一些道教宫观 、神庙应运而生 。唐中宗神龙元年( 白云庙改建为中兴观,不久改为龙兴观 。开元中又改为开元观,而 以老子祠为龙兴观 ,以后又几易其名。唐时泉州修建的道教宫观还 有紫极宫、金粟崇真观 、紫泽宫等。著名的道士如蔡如金、郑文叔、 蔡明濬、施肩吾、吴崇岳、杨樵等人,皆以修持养炼及方术显名于 世 。 自唐代安史之乱至北初宋 ,曾经是 中国历史上较长 的动乱时 间。这一时期 ,有 的知识分子、官宦产生避世 思想,在道教 中寻找寄 托 。因而有 的人虽然不是道士 ,但却 隐居于林泉 ,或精修至道 ,学 习 方术;或是研 究道教经典;或寄迹 市廛 ,和光混俗 。 浙江人秦系,天宝末年避乱于剡溪 ,建中元年( 到南安九 日山隐居 ,长年足不离 山,弥年不 出,过着“不逐 时人后 ,终年独 闭 关”的闲逸生活。在九 日山西峰致力注释 《老子道德经》,自号“东海 钓客 ”。唐末诗人罗 隐,余杭人 ,因科场上不得 志,南下浪游福建 ,留 下许多异迹 。晋江罗裳山的画马石故事与 “罗隐谶 ”的种种神奇传 说 ,至今还在闽南广为流传 ,故有人称罗隐为修真学道者流。 五代十 国,泉州从属更迭 ,其 间有王 氏政权、留从效、陈洪进相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