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与品德评价-竹立家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品德是人才结构 的基本 因素之一 。人 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是 与人 的品德 的完善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合格 的人才 ,必须 是在人际交往 、能力表现、心理素质等方面 的发展过程 中,表现 出崇高的品德。 品德是道德教育科学研究的客体 ,它是一 门关于道德社会化 的科学 ,即研究如何把确定社会形态 的道德行为规范 ,转变为个 人道德 心理素质 的科 学 。因此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实践 中,品德教育就在人才的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品德这一概念 ,是指人 的品行道德 。它是道德文化个体化 的 结果 ,是特定社会 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个体身上所表现 出来 的某种 稳 固的心理特征和倾 向。 在 中国文化 的发展史上 ,荀子最早使用与品德这一概念意义 相近 的术语 “德操 ” 他说 : “生乎 由是 ,死乎 由是 ,夫是之谓 德操 。”① “德操 ,谓有德而能操持也 。”② 因此 ,我们所说 的 “品行道德 ”与荀子所谓的 “操行道德”意义是相近 的。即都是 指一种个体化 的道德心理现象 以及这种道德心理现象在个体行为 中的表现 。 ① 《荀子 劝 学 》 。 ② 《王先谦集解 引郝懿行注 》 。 第 2 页 但是 ,品德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学研究的客观现象 ,在 中国的 封建社会 中受到广泛 的重视 ,中国古代思想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 个人品德问题的研究作为 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 。 从孔子开始 ,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把 “内得于己,外施于人 ” 作为个人 品德修养 的标准和 “圣贤之道 ”。孔子认为 ,个人 品德 的最基本 内容是 “仁 ”, “仁人志士 ”是一个人最高 的道德境 界 他 强调 说:“仁 者 爱人 , 又 说 : “夫 仁 者 , 己欲 立 而 立 人 ,己欲达而达人 。”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 子 的学 生 曾参把孔子的 “仁爱”思想概括为 “忠恕”之道,强调 “忠恕 精神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孔子之后 ,孟子进一步发挥 了孔子 的 “仁爱”思想 ,提 出了 守 “孝悌 ”,笃 “忠敬 ”的个人 品德修养标准 ,认为 “仁之实 , 事 亲 是 也;义 之 实 ,从 兄是 也 ”。④ 甚 至把“尧舜 之 道 ”,也 归结 为 “孝悌而 己矣 ”孟 子从 自己的性善 论 出发 ,认 为人 生而 具有 “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这四种品德是发 自人的内心  而不 是外力强加于人的,他说 : “仁义礼智 ,非 由外铄我也 ,我 固有 之也 。”⑤因此 ,在品德修养方法上,孟子强调 “反求诸 己”,说 “万物 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 先秦 时代孔孟 的 品德修养理论 ,在秦汉 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 董仲舒是西汉最主要 的思想家之一 ,他 的品德标准和修养理 论 ,是 以儒家思想为主 ,兼采道家和其他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 而形成 的。他根据孔孟 的伦理纲常和仁义道德 的思想 ,提 出了一 ① 《论语 颜渊 》 。 《论语 雍也》 ③ 《论语 颜渊》 ④ 《孟子 离 娄 。 孟子 告 子 》上 。 《孟子 尽 心 》上 第 3 页 整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的 “三纲五常 ”学说 ,作为个人 品德修养 的标准 ,三纲即 “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 ,并说: “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① “天不变,道亦不变”。以论证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