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聚焦意象 理解情感.docVIP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聚焦意象 理解情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考诗歌专题复习 聚焦意象 理解情感 主备:郭军娜 审核:九年级备课组 课型:复习课 时间: 复习目标 1、积累有关意象的知识,能够初步运用解题方法解答意象类题目。 2、能够迁移运用意象知识,进行相关的诗歌鉴赏。 复习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 复习过程 导语: 2016年,微信朋友圈突然被这样的一段话刷屏了,这首由许巍演唱、高晓松作词作曲的歌曲一下子打动了我们,无论多平凡的生活,只要有了诗歌,就会有温暖和希望。今天,我们就通过意象,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解读目标 积累意象知识 (1)意象:文学作品中寄托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景、物) 立象以尽意。 (2)意境:意象叠加就构成了意境。 (3)意象、意境的运用,能够使诗人更好地进行思想感情的艺术化表达。 4、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张秋池。 ——李白《夜雨寄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饮酒》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5、归纳总结,如何透过意象感知情怀? 明确诗文意象 把握意象特征 描述画面意境 探究作者情感 真题再现 例1 把握意象特征感知作者情怀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请从意象赏析的角度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2 借助意象描述画面感知作者情怀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的画面。 (2)诗歌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积累一些常见的典型意象 (1)常见意象有助快速理解诗歌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2)区别下列诗歌中“流水”意象的内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延伸迁移】:走进中考——与意象相关的题型 1、诗歌 余干旅舍 唐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捣寒衣:古人用葛麻为亲人编织寒衣,衣料僵硬,缝织前需用木杵捶打,使之变软。《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迥(jiǒng):高远的样子。 (1)诗歌首联点明什么季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2分) 2、语言运用 根据语境,从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词,仿照画线句写出恰当的内容。(4分) 汉字是维系华夏文明的载体。字与字的组合,词与词的搭配,穿越千年风尘,凝聚民族文化,构筑我们的现象之桥,丰盈我们的情感之海:看到“羌笛”,耳畔仿佛传来一曲哀怨的笛声,心中涌起一种戍边难归的惆怅; 。 备选词语:月 孤雁 烽火 酒 阅读 《诗与成都》 肖复兴 《诗与成都》第⑩段中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后的若干诗句,而并未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在此处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诗与成都》第⑩段 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带稚子,从甘肃同谷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了成都,投奔到朋友严武门下。但不多日后,

文档评论(0)

dsw285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