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临床专业流行病学课件2 病因与因果推断.ppt

课件:临床专业流行病学课件2 病因与因果推断.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临床专业流行病学课件2 病因与因果推断.ppt

指某因素只能引起某种特定的疾病(某疾病的发生必须有某因素的暴露才会出现) 关联的特异性(specificity) 剂量-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指某因素暴露的剂量、时间与某种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的一种阶梯曲线; 暴露剂量越大、时间越长,疾病发生的概率也越大。 生物学合理性 (biologic plausibility) 指能从生物学发病机理上建立因果关联的合理性; 但是,在当前虽不能用已有的生物医学知识解释的因果假设,不一定没有成立的可能性,也可能在未来被科学进步所证实。 关联的一致性(coherence) 指某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与该病已知的自然史和生物学原理相一致。 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 指用实验方法证实去除可疑病因可引起某疾病发生频率的下降或消灭,则表明该因果关联存在终止效应(cessation effect),其作为因果关联的判定标准论证强度很高 Hill标准的综合判断 关联的时间顺序是必需满足的;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及实验证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他标准可作为参考。 在因果关系的判断中,并不一定要求8条标准全部满足。但满足的条件越多,则其因果关联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关联的强度 综合多项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间存在着强的关联性,OR值可达4~16 美国夏威夷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是没有感染者的4倍(95%CI:1.1~14.2) 我国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关联的OR值达 15.63( 95% CI :5.05~48.43) 关联的特异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关联的特异性表现在: 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能使之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与人类感染相似 根除性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预防十二指肠溃疡复发 70%~9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窦部可检出幽门螺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比率比没有感染者高的多 剂量-反应关系 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下降,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也呈下降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过去的30多年间,欧美等很多发达国家 的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感染率出现了明显下降,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和患病率也随之出现了下降 台湾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住院率的10年变化情况 剂量-反应关系 因十二指肠溃疡住院率,1997-2007,降低了71%;并且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等级医院中均呈现这种下降趋势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同期有202%的增加 46.4/10万 13.6/10万 (/10万) 生物学合理性 幽门螺杆菌 胃窦部黏膜的上皮细胞 刺激胃窦G细胞增加胃泌素的分泌 胃窦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 胃肠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功能损害 胃酸分泌过多 十二指肠酸液浓度的升高 十二指肠内的胃上皮化生 黏膜损伤并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形成 关联的一致性 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可引起胃窦炎和胃酸过度分泌 Ohkusa等将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经口服接种于蒙古沙土鼠,12周后发现: 各组的感染率高达80%~100% 其中一组14周龄的沙土鼠十二指肠浅表溃疡发生率达33% 10只对照组沙土鼠均无感染和溃疡的发生(P0.05) 结论 按照因果推断标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因果关联可以成立。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 * * * * * * * * * 第九章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第二节 病因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 因果推断 病因定义 病因分类 病因模型 病因的作用方式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活的传染物 迷信阶段 朴素唯物主义 生物学病因 病原微生物 单一病因说 多病因说 单一病因 多病因 病因概念的认识历程 德国19世纪著名细菌学家 发现炭疽菌和结核菌 1905年获得医学诺贝尔奖 Robert Koch (1852-1885) 每一例病人体内都可以通过纯培养分离到该病原体; 在其他疾病患者中没有发现该病原体; 该病原体能够使实验动物引发同样的疾病; 被实验感染的动物中也能分离到该病原体。 Lilienfeld AM (1920-1984)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流行病学教授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