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金矿业尾矿库溃坝事故后黄华河流域河
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影响后评估
摘 要:为了跟踪评估“9.21 ”信宜紫金矿业尾矿库 溃坝事故泄漏的尾矿渣对黄华河流域河流底泥造成的重金 属污染情况,分别于2011年3月、7月和12月在受事故影 响范围内采集底泥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 指数法对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华 河流域河流底泥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且随时间呈减 弱的趋势,但下游断面(W6?W9)在雨季出现了重金属污染 加重的现象;W2?W5断面的重金属污染相对较显著。
关键词:尾矿渣;河流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 数法
引言
2010年9月在广东茂名登陆的“凡比亚”台风给当地带
来了强降雨,致使位于茂名信宜东部的紫金矿业银岩锡矿尾 矿库发生溃坝事故,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尾矿渣被暴雨冲刷进 入尾矿坝下游的黄华河流域。含重金属的尾矿渣进入黄华河 水体后,重金属会沉积进入河流底泥,随后可能再发生解吸 等迁移转化活动。多数重金属具有毒性,进入河流之后在水 体、底泥以及水生生物之间发生迁移转化,可能会逐步危害 整个河流生态系统[1-2] o河流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 要底质,为此,在溃坝事故后开展黄华河流域河流底泥重金 属污染影响后评估是有必要的。
1材料与方法
1. 1样品采集
该研究主要根据尾矿渣进入的黄华河流域范围内水系 特点来设置河流底泥样品采样点(见表1),其中W1是背景 参照点。分别于2011年3月、7月和12月各进行一期样品 采集。
表1采样点设置情况
1.2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河流底泥样品的监测项目主要为铜、铅、锌、猛、神、 钮。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采集、 保存样品;采用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碑含量,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铅、锌含量,采用原 子吸收法测定猛含量,采用催化极谱法测定钮含量。
1. 3评估方法
河流底泥环境评估方法包括污染负荷指数法[3]、沉积 物富集系数法[4]、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5-6]等。该研究采 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 分析、评估。瑞典学者Hakanson[5-6]为了评价水体沉积物 中的重金属污染,提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该方法从重金 属的生物毒性角度出发,不仅反映了水体沉积物中单一重金 属元素的污染程度,而且可以反映出多种污染物对环境的综 合影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计算公式如下:
将计算得到重金属潜在风险系数和多种重金属潜在生 态风险指数对应表3划分各个监测断面的底泥环境生态危害 程度。
表3生态危害程度级别划分
2结果与分析
样品评估结果见图1和图2O大部分断面河流底泥重金 属元素的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微,铜和钮在个别断面的生态危 害程度出现了 “中等”和“强”的情况。12月份的潜在风险 系数评估结果显示,铜在W2和W5处依然有一定的生态危害, 而钮在各断面的生态危害程度大幅降低。
生态风险指数是多金属元素生态危害的综合评价,3月 份和12月份的结果比较,W3和W4处河流底泥的生态风险指 数有降低的趋势,但在W5处有上升的趋势,说明溃坝点剩 余的尾矿渣和在W5处淤积的泥沙对环境仍有较高的生态风 险,下游各断面的生态风险指数较小。7月份的结果较为特 别,估计是由于当地正值雨季,溃坝附近水土流失相对严重, 雨水冲刷两岸,使得两岸泥沙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沉积在河 底,掩盖了尾矿渣。
3结束语
从时间上看,黄华河流域的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整体上 呈减弱的趋势,但重金属元素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如铜 和铅的污染有加重趋势,铅在W2和W5处的污染加重趋势尤 为突出。7月是信宜的雨季,降雨导致河流较为浑浊,水中 悬浮物增多,而重金属主要是吸附在悬浮物上迁移,因此, 雨季湍急的河流加强了重金属向下游迁移的能力,这虽然可 以减弱上游局部地方的重金属污染,但也扩大的重金属污染 的影响范围,导致了下游(W6-W9)在雨季出现了重金属污 染加重的情况。
从空间上看,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W2-W5 (溃坝点至何家寨)段,下游尚未受到严重污染,但重金属 随河流向下游迁移的趋势明显,因此,应及早加强上游河段 底泥环境的重金属修复措施,防止其向下游迁移,不然,最 终会出现全流域“均摊污染物”而使得流域河流底泥环境 重金属污染减弱的情况。此外,W2和W5处河流底泥的重金 属污染相对严重,铜、铅和碑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重金属也 在这两处出现了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
参考文献
苏斌,傅开道,钟荣华,等?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底 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及污染评价[J]?山地学报,2011, 29
(6): 660-667.
雷鸣,秦普丰,铁柏清.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 现状与分析[J].环境管理,2010,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