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应该采用其特异结构型.doc

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应该采用其特异结构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应该采用其特异结构型 魏红山(作者简介:魏红山,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地坛医院病毒研究室主任。drliver@163.com) 概要:   大蛋白(L蛋白,即HBsAg、Pre-S1蛋白和Pre-S2蛋白)在HBV形成包膜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研究鸭病毒发现含有嗜肝病毒的血清的感染性不仅依赖于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Dane颗粒)的多少,而且还依赖于缺乏核酸的亚病毒颗粒的数量,研究发现亚病毒颗粒在HBV感染过程中,能显著增强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而这种增强作用是由大蛋白上的pre-S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所触发的。因此检测L蛋白pre-区蛋白的存在对于临床上判定肝内HBV复制和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以往的检测是通过检测大蛋白的独有片断Pre-S1蛋白来实现的,但是编码pre-S蛋白的HBV-LPPre-S区具有复杂的拓扑结构,以往使用Pre-S1区AA21-47多肽作为免疫源制备单抗,导致Pre-S1抗原的检出率较低,不能很好的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因此高敏感性检测L蛋白的存在应该采用针对其特异拓扑结构区段的单抗。 全文:   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HBV的外膜蛋白,由HBV基因组的S区所编码,S区分为preS1、preS2和S基因3段,它们阅读框相位相同,连续串联排列,可以共用1个终止密码。这3个基因分别编码三种表面包膜蛋白:(1)主要表面蛋白:简称主蛋白,由S基因编码,是病毒包膜及亚单位颗粒的主要成分,因其分子量小,因此称之为小蛋白,传统上HBsAg即指由S基因编码的蛋白;(2)中等分子S蛋白(M蛋白),由S及Pre-S2基因区所编码;(3)大分子S蛋白(L蛋白),由S、Pre-S1及Pre-S2基因区所编码【1】。 图1HBVS基因编码的三种蛋白与血清中三种颗粒的关系   HBV感染者血清中有3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管状颗粒(直径22nm、长度100-1000nm)、Dane颗粒。Dane颗粒与管形颗粒的包膜蛋白组成相同,每个病毒含有300-400个分子的S蛋白与40-80个分子的M蛋白和L蛋白。小球形蛋白的包膜蛋白组成则随病毒是否复制而异:在有病毒复制者中,小球形颗粒包膜上的M蛋白和S蛋白含量与Dane颗粒上的大致相同,存在L蛋白,但比例低于1/20,形成管状颗粒;在无病毒复制者中,小球形颗粒的包膜蛋白几乎全部是S蛋白,无L蛋白,但是仍旧有1%的M蛋白【2】【3】。在肝内病毒非复制期,大蛋白在血清中很低和无,大量滞留在肝细胞中。因此可以根据检测血液中大蛋白的有无,来判断病毒携带者体内的HBV病毒是否在进行复制。   由于基因组较小,病毒都是利用尽可能小的多肽序列储存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很多由病毒编码的蛋白和蛋白结构域都具有多种功能。乙型肝炎病毒的大蛋白(L)即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该蛋白在病毒进入时作为受体蛋白起作用;在病毒组装时,则是基质类似蛋白,同时还行使调节功能【4】。乙肝感染通常导致10000倍多于病毒粒子的管状亚病毒颗粒(subviralparticles,SVPs)的合成。SVPs包含宿主细胞来源的脂质和病毒衣壳蛋白,但不具有病毒核衣壳蛋白和核酸【5】。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es,HBV)的衣壳L蛋白,即大蛋白,在病毒生活周期中具有一系列不同的功能:感染早期,与细胞受体结合介导病毒粒子的细胞内摄入;感染晚期,他们对于病毒粒子的组装和分泌十分重要【6、7、8】。   大蛋白的前S区具有独特的立体构象拓扑结构,这个特殊的结构是L蛋白发挥多种功能作用的依赖性结构【9】。最新的研究证明大蛋白上的前S区AA99-169(横跨部分前S1和前S2)形成一个环状,具有表面抗原众多的免疫表位【10】,其中Arg103和Ser124之间的序列在不同的HBV之间是高度保守的。Arg103和Ser124之间的pre-S序列对于HBV的形成具有重要功能【11】,而这个区段也是横跨前S1和前S2的。   在组装病毒外壳时,大蛋白在主蛋白和中蛋白的协同作用下,分泌出组装完整病毒外壳,如果缺乏大蛋白,则只能形成不完整的病毒颗粒(球型颗粒)。研究鸭乙肝病毒发现含有嗜肝病毒的血清的感染性不仅依赖于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Dane氏颗粒)的多少,而且还依赖于缺乏核酸的亚病毒颗粒的数量,研究还发现亚病毒颗粒在HBV感染过程中,能显著增强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而这种增强作用是由大蛋白上的pre-S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所触发的【12】【13】,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研究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独特的拓扑结构决定其具有反式激活作用,L蛋白的前S1区和前2区有一个与翻译不同步的转位过程,在横跨内质网膜时指向内质网的胞质侧,L蛋白上的前S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