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沉降率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与进展.doc

红细胞沉降率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与进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红细胞沉降率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与进展 红细胞沉降率(下称血沉)是指红细胞(RBC)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距离(mm/h),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检验项目。随着血沉自动化仪器的不断出现,手工法逐渐被自动化方法所取代。目前,血沉测定的仪器和方法较多,给结果的可比性造成一定难度。本文就血沉测定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抗凝剂的使用 几乎所有的血沉测定方法都要使用抗凝剂。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魏氏法(Westergren),使用109mmol/L的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其他还有使用肝素、EDTA-K3、EDTA-K2、EDTA-Na2作抗凝剂的报道。有作者认为因使用肝素抗凝和使用枸橼酸钠抗凝不同,所测结果差异显著,肝素抗凝使血沉明显增快,原因是使用的抗凝剂不同以及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不同,其两种抗凝剂所测血沉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认为,使用枸橼酸钠抗凝所测血沉能够反映血沉真实结果。一般认为枸橼酸钠抗凝和使用EDTA抗凝测血沉,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只有方法学的差异,故ICSH和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也推荐改良魏氏法,使用EDTA抗凝测血沉。但EDTA-K3引起细胞内水向细胞外转移,细胞皱缩效应明显高于EDTA-K2和EDTA-Na2,除可造成红细胞比容(Hct)的差异外,也可能造成血沉测定结果的差异。 2.魏氏法与自动测定法 血沉的测定在临床医学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1921年Westergren和Fehrams等在Hewson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创立了以沉降距离报道血沉结果的魏氏法。至今血沉测定方法主要有魏氏法、斜管法、快速法、微量法和血沉仪自动测定法等。但ICSH在1993年发表的血沉测定的标准化方法就只有魏氏法,卫生部医政司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也推荐魏氏法作为实验室血沉测定的方法之一。近年来血沉仪自动测定法在国内有广范的应用,几乎所有不同档次的血沉自动测定分析仪都是使用可控制和可移动的红外发射接收装置对血沉现象进行跟踪观察,得到的一系列数据经单片机处理成为临床可用的各种参数。自动测定法和其他方法比较最大优点是动态反映血沉的全过程。较先进的仪器除报告1、2h的血沉结果和KaTz指数外,还可选择根据血沉高度(H)与时间(T)来报告动态血沉结果(H-T曲线)以及红细胞最大沉降速度终末时间(Tm)、红细胞最大沉降速度(Vm)等有意义的指标。 3.质量控制和影响因素 虽然血沉比任何其他血常规试验稳定,但由于红细胞沉降反应的测定仅限于用新鲜血液,参考物与质控物无法获取,给血沉质量控制带来难度。国内有人建立了使用新鲜全血完成质量控制的方法:采取计算日积累平均值,制作LeveyJennings质量控制图,参考LeveyJennings质量控制规则对血沉进行质量控制。这个方法容易在实验室中实行,是值得推广的质量控制方法。血液的浓度对血沉结果的影响各家报道不一。有人认为抗凝剂比例高,血量少,血沉减慢;有人认为正相反,抗凝剂比例高,血量少,血沉加快。一般认为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的下降距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血浆因素、技术因素、红细胞因素。当某个因素发生改变,结果会受到影响。所以血沉仍要以魏氏法作为参考方法。血沉与Hct的关系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现普遍使用血沉方程K值来表达血沉和Hct的关系。因为血沉不仅反映RBC的聚集性,还依赖Hct。为使血沉更好地反映RBC的聚集性,需将血沉转化为不依赖Hct的参数,以消除Hct对血沉的影响。其关系为:血沉=K[-(1-Hct+lnHct)],式中ln为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K为常数。临床血沉测定中应使用血沉方程K值进行校正,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血沉的变化与实验温度的关系同样得到关注。魏氏法规定实验温度要保证18~25℃并进行校正。Roger提出以室温18.3℃为基准,室温高于18.3℃,可用血沉温度校正图进行校正,室温低于18.3℃时,较少有报道有关解决的办法。有作者报道,同一样本同时分别在28℃和16℃所测得的血沉结果最高可相差6倍。所以为了避免实验温度变化对血沉测定结果的影响,提高血沉测定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必须保证实验温度的相对恒定和进行必要的校正。据报道,治疗药物的选择可影响血沉的测定,在血液流变学检测及结果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如:阿司匹林、右旋糖酐和头孢噻吩可使血沉加快,促皮质激素用于类风湿患者时使血沉减慢作用尤其明显。 4.血沉测定的临床应用 血沉是RBC随时间进行沉降的非线性复杂过程。作为一项临床常规检测指标,特别是在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尽管血沉对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很理想,但仍被认为是炎性反应急性时相反应的可靠检验指标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