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为髓系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嗜酸粒细胞祖细胞(CFU-EO)所产生。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粒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切关系。嗜酸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外周血中很少,仅占全身嗜酸粒细胞总数的1%左右。
嗜酸粒细胞具有以下生物活性:①趋化和吞噬作用:主要的趋化因子有:来自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组胺;补体成分(C3a、C5a、C567)及免疫复合物;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某些细菌、寄生虫、肿瘤及致敏的淋巴细胞均可因产生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而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此外,活化的嗜酸粒细胞在体外具有弱吞噬作用;②限制Ⅰ型超敏反应:嗜酸粒细胞能分泌溶酶体中的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等,对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起灭活作用,从而消除所致的过敏性炎症反应;③抗寄生虫感染:嗜酸颗粒含有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过氧化物酶等。嗜酸粒细胞表面有抗体的Fc受体及补体受体,可通过这些受体与寄生虫-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释放胞质中的阳离子蛋白杀伤虫体,在抗寄生虫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嗜酸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率很低,经间接推算出的绝对值误差较大,临床上要较准确地了解嗜酸粒细胞的变化,应采用直接计数法。
【检测原理】用嗜酸粒细胞稀释液(如伊红-丙酮0.38ml)将血液(20mu;l)稀释一定倍数(20倍),同时使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被破坏,并将嗜酸粒细胞着色,滴入改良牛鲍氏计数板,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池共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粒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嗜酸粒细胞数。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计数法所需设备简单,简便易行;求得的嗜酸粒细胞绝对值,比用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间接推算出的来的准确。但重复性差,精确性不如血液分析仪法。嗜酸粒细胞稀释液有多种(表2-),但试剂中成分的作用主要有3种①嗜酸粒细胞保护剂(如丙酮、乙醇);②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破坏(如碳酸钾、草酸铵或低渗状态)③使嗜酸粒细胞着色(如伊红、溴甲酚紫、固绿)。此外,所含甘油可防止乙醇挥发,抗凝剂可防止血液凝固。
表2-嗜酸粒细胞稀释液
名称优点缺点
伊红-丙酮稀释液试剂简单,简便易行久置效果差,最好每周配置一次
皂素-甘油稀释液细胞较为稳定,着色鲜明易于鉴别;含甘油,含甘油,计数前应充分混匀
液体不易挥发,置冰箱可保存半年以上
乙醇-伊红稀释液含碳酸钾,溶解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作用强,视含10%甘油,液体比较粘稠,细胞
野背景清晰;嗜酸颗粒鲜明橙色,2h内不破坏,不易混匀,计数前应充分混匀
含甘油,液体不易挥发,试剂可保存半年以上。
溴甲酚紫稀释液为低渗配方,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被溶解破坏,
嗜酸粒细胞被染呈蓝色
固绿稀释液含丙酮、乙醇两种保护剂,使嗜酸粒细胞膜完整、注意与残存的不着色或着色很浅的中性
无破损现象;含碳酸钾、草酸铵,其他细胞破坏粒细胞相区别
完全;固绿使嗜酸颗粒呈折光较强的蓝绿色颗粒
2.血液分析仪法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是目前最有效的嗜酸粒细胞计数的筛检方法,分析速度快,准确性较高。但仪器昂贵;当仪器提示嗜酸粒细胞增多伴直方图或散点图异常时,应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复检。
【质量控制】
1.造成白细胞计数误差的因素,在嗜酸粒细胞计数时均应注意。
2.嗜酸粒细胞稀释液中的乙醇、丙酮等为嗜酸粒细胞的保护剂,若嗜酸粒细胞被破坏,可适当增加其用量;若中性粒细胞破坏不全,则可适当减少其用量。
3.因嗜酸粒细胞易于破碎,混匀不宜太过用力;若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因粘稠度大,要适当延长混匀时间。
4.计数应在血液稀释后1h内完成,否则嗜酸粒细胞会逐渐溶解破坏,造成结果偏低。
5.注意与残留的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中性粒细胞一般不着色或着色较浅,胞质颗粒细小或不清。
6.嗜酸粒细胞计数最好固定患者采集标本的时间(上午8时或下午3时),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参考值】成人:(0.05~0.5)times;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粒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其机制可能为:白天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粒细胞向边缘池和组织转移,从而引起血循环中的嗜酸粒细胞减少。
(2)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循环中的嗜酸粒细胞减少。
2.嗜酸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指成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0.5times;109/L。临床上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分为3组: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至2030年中国苎麻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桶混助剂KAO ADJUVANT A-134对草甘膦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理研究.pdf VIP
- 全国IP地址IP地址各省IPIP实用.doc
- 计量经济学题库及答案.pdf VIP
- 全媒体运营师职业技能竞赛题库及答案(751-800多选题).docx VIP
- 专题06 仿写与句式变换-2022-2023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专项提升(部编).docx VIP
-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pdf
- 浅析明清瓷器上的“净土莲花”图 .pdf VIP
-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pdf
- Dell戴尔Precision 3680 Tower Owner's Manual说明书用户手册.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