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的 166 个现象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
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
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
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
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
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
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
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
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
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 4 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
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
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
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
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实例】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 7 点时,便攀上车厢蹦
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
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
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
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
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
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2、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
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
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
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
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
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
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
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
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4.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
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
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
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心理测评399.doc VIP
- 男科的现状与发展战略.pptx VIP
- BOSS效果器ME-70中文说明书.pdf VIP
- 2025年工商管理硕士(MBA)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5.3 认识直角(课件)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ptx VIP
- 《大学语文》怎样读懂一首诗(1)-教学课件.ppt
- 幼儿照护中级核心技能考评标准.pdf VIP
- 老视框架眼镜验配专家共识(2025).docx VIP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新生儿疾病诊疗指南:新生儿复苏(2025年).pptx VIP
- 《基于STM32单片机的LED室内照明智能调节系统设计(附PCB图和原理图)》11000字.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