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精品课件史学高度发展2.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纪事本末新体裁:不著一字而成新书,别开生成地创造了纪事本末体裁。   章学诚称其:“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 (《文史通义》) 梁启超曰:“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故纪事本末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近,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论他体例,在纪传编年之外。以事的集团为本位,开了新史的途径,总不愧为新史的开山。” (《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六节 宋代时学的基本特征 一、史学空前发展 二、修史机构更加完善 三、理学对史学产生影响 四、私修史书繁兴 陈寅恪指出: “中国史学莫盛于宋。”(《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一、史学空前发展 1、史书数量大增 《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书共929家,29201卷; 《宋史·艺文志》:史部书共2147部,43109卷(清卢文[弓召]《宋史艺文志补》,另考出678部) 《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史部书564部,21950卷,宋人著作189部,5644卷。宋代史书(部)占清初以前三分之一,卷数占五分之一。 2、史书体例发展: 宋时,纪传体独尊地位被打破 旧体裁新发展: 编年体重新崛起:《资治通鉴》出现,此后有人直称编年体为通鉴体; 章学诚指出:“合纪传之互文,而编次总括乎荀、袁,司马光《资治通鉴》作焉。”(《释通》)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上,《通鉴》采取回顾、插叙等手法,注意事件的有始有终交待。 典制体充分发展:宋初王溥撰《唐会要》、《五代会要》;秘书省“会要所”撰十种《国朝会要》(2000余卷);南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徐为做古代会要第一人;郑樵《通志·二十略》,将典制体向纵深发展,新设《图谱略》、《金石略》; 方志的盛行:宋代方志内容不限于地理,乐史《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为“州县志书之滥觞。”(《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序》);另有王存《元丰九域志》等志书一千余种(总志35种)。 开创新史体: 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创立了中国史史上以历史事件为纲的新史体,章学诚称之“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文史通义·书教下》); 梁启超认为:“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故纪事本末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近,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纲目体:朱熹与门人赵师渊对《通鉴》改造,成《通鉴纲目》,“纲”据时间顺序写出史事提纲,如《春秋》之“经”;“目”以分注形式小字书写,是对“纲”的具体叙述,似《春秋》之“传”。 关于史学批评范畴 一、文与质 “夫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质,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举之含异,等公干之含章,类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缛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鉴识》) “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斁。自非作者曰圣,其孰能与于此乎?”(《叙事》) 二、文与史 文与史的根本功用一致: “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载于周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读者不以吉甫、奚期为诬,屈平、宋玉为谤者,何也?盖不虚美、不隐恶故也。是则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固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者矣”。(《载文》) 文与史的源头相同:“昔尼父有言:‘文胜质则史’。盖史者当时之文也”。(《核才》) 史学需要借助文学的文采与表现方法来为自己服务:“史之为务,必籍于文”。(《叙事》) 社会的进步导致了文与史的不同特性和分离:“朴散淳销,时移世异,文之与史,皎然异辙。所以张衡之文,而不闲于史;以陈寿之史,则不习于文”。(《核才》) 三、直与曲 反对曲笔,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简与烦 提倡“文尚简要,语恶烦芜”,“事简而意深”(《言语》)。“文皆诣实,理多可信,至于悠悠饰词,皆之不取”(《载文》)。叙事最避忌繁芜之失。 五、创与循 史学的发展必须“随时因俗”而变革,“前史之所未安,后史之所宜革”。(《载言》》 六、名与实 史著体例与内容的关系,认为“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必须“名实相允”(《称谓》)。强调要运用“求名责实”、“考名责实”的方法评论史著。 第三节 典制史的创立和发展 一 杜佑(735年—812年)著《通典

文档评论(0)

文库创作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