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民意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PDF

试论中国民意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中国民意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第5 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5 2014 年9 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n) Sep.2014 doi:10.3969/j.issn. 1007-5674.2014.05.019 试论中国民意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以2005 年反日“入常”事件为例 赵海滨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29) [摘 要] 在梳理并重新界定“民意”概念的基础上,本文以2005 年反日“入常”事件为例,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意 对中日关系的杠杆推动作用。从这一作用也可以看出,中国民意已经具备了国际影响力。当然,这种民意外交影响 力的增强给中国公共外交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加强中国公共外交工作必须重新审视中国民意的战略价值 和意义,建立与民众信息交流和反馈的有效机制,拓展民意表达渠道、提高民意的外交影响力。 [关键词] 中国民意;中日关系;反日“入常”;公共外交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4)05-0087-05 [3]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 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吴顺长认为: 题,但据笔者观察,以往的研究大多比较关注中国有 “民意不单单是人民范畴中某个群体或某个个体的 关外事部门对日政策的分析,对中国民意之于中日 政治主张和思想愿望,而是人民这个集合体的意向 关系影响和作用的研究则更显薄弱。本文试图以 趋势,它所反映的总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意 2005 年反日“入常”事件为例,详尽分析并阐释中国 [4] 志。” 民意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就进 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意的概念界定主 一步加强公共外交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要着眼于民意的结构,即主体、客体与内容。学者们 一、民意和民意互动 眼中的民意主体可以分为四类:(1)人民、人们或民 20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发展,各 众;(2 )大多数公民、国民或成员;(3)一群特定的人, 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与观察视角对民意概 既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4 )个人或私 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丰富和深化 人。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十分关注民意客体的重要 人们对民意认识的同时,也使得民意概念模糊不清、 性,如,奥尔波,而国内学者则侧重民意主体的公共 歧义丛生。奥尔波(Floyd H. Allport)认为,民意是个 性,如喻国明等。从民意的内容看,学者们的观点可 人可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被要求表达自己的意 以分为两类:(1)民意是共识;(2 )民意是一种集合体 见,来赞成或反对具有普遍重要性的特定状况、人、 或综合。 [1] 计划等,并表现出人数、强度和稳定性的比率。 韩 综合以上各种定义,结合本文研究目标,笔者认 念西(Bernard C.Hennessy)认为:“民意是一定数量 为,“民意”是指作为非统治群体的一般民众对中外 的人对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事务所表达的偏好的综 关系中的某一事件所秉持的情绪、偏好、意见和愿望 [2] 合。”伯瑞斯(Lord Bryce)认为:“民意是各种矛盾的 的综合。可以对这一定义做如下解读:其一,民意是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