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香港电视新浪潮的探索价值1975—1980-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第23卷 第3期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Vol23 No3
2016年6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June 2016
论香港电视新浪潮的探索价值 (1975—1980)
付 晓
摘 要: 1975 至1980年间的香港电视新浪潮是香港电视史上的一段空前绝后的探索期, 它受益于当
时尚未企业化和制度化的香港电视文化生态, 以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发挥新浪潮导演的作者个性, 通过
电视影片的创作, 在探寻香港身份、 探究性别权力和电影语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并在新闻传播伦
理上体现了深刻的现代性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 电视; 香港身份; 性别权力; 电影语言; 传播现代性
作者简介: 付 晓, 男, 讲师, 博士生。 (合肥工业大学 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 安徽 合肥,230009)
- - -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6552 (2016) 03 0094 06
所谓 “香港电视新浪潮” 是用来描述香港电影新浪潮中的绝大部分导演在进军电影工业之前, 暂
①
寄于电视台从事电视影片创作的时期。 笔者将此时期界定在 1975 至 1980 年间。 对 “电视新浪潮” 的
正式命名出现在影评杂志 《大特写》 1976年9月9 日出版的第20期上。 这期杂志的封面即以 “新浪潮
②
横扫五台山” 为大标题, 内有张田撰写的 《新导演遗珠篇》 一文, 他写道: “香港三家电视台都在积
极培育新人, 正掀起一道新浪潮, 迫使前辈导演去求进步, 从远处看, 新的电影人才迟早会取代现时
[1]
那些 ‘占着茅坑不拉屎’ 的所谓大导演的”。 新浪潮电视, 实质是一种电影创作。 从制作媒介来看,
所有的新浪潮电视作品皆为可独立成篇的单元剧, 而且绝大部分都以16毫米胶片摄制, 采用实景、 自
然光和同步录音技术, 时长从30至50分钟不等。 所以, 又称为 “电视影片”。 它与剧场内放映的35毫
米宽银幕电影本质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 格局有大、 小之分。 不仅如此, 新浪潮电视还是一种特殊的
电影创作。 它的 “特殊” 是因为发生在电视文化的背景下。 当时的电视台尚未企业化、 制度化, 相较
于 “商业挂帅”、 “市场至上” 的电影工业, 能赋予导演们很大的创作自由。 这一点, 如谭家明所言:
“TVB (无线电视) 那时候还未完全建立, 我说的是它的头十年, 整个建制还没确立的时候, 你有很多
空间去自由发挥。 那时的高层有很多精英, 都是有抱负, 有能力的人, 不是纯粹的管理者, 整个氛围
[2]
就很好。” 不仅仅是在TVB, 另外两家大台RTV (丽的电视) 和 RTHK (香港电台电视部) 那时的情
况也类似。 凭借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 香港电视新浪潮在本土身份、 性别权力和电影语言等方面做出
了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探索。
一、 探寻香港身份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香港社会最重要的时代主题便是探寻 “香港身份”。 社会学家吕大
乐曾指出此种身份的 “两面性”: “一方面, 它是对社会的认同, 能够起着推动市民介入社会的作用;
基金项目: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文化交汇视域下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研究 (1978—1984) ”
(13YJC760017) 的阶段性成果。
①香港学术界一般以1975年谭家明参与导演的TVB 的首套胶片单元剧集 《群星谱》 系列作为电视新浪潮的开端, 但是对结束
的时间, 看法不一。 因为新浪潮导演当年从电视台投身电影工业的时间并不一致, 有的早, 有的晚, 所以, 电视新浪潮的结束时
间还不能单纯以电影新浪潮的开始时间 (1978) 为依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