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夫曼的非均质性概念看翻译的社会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PDF

从戈夫曼的非均质性概念看翻译的社会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翻译研究 从戈夫曼的“非均质性”概念看翻译的社会性 宋以丰 摘 要: “非均质性”是戈夫曼“微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将社会比作舞台,将个体比 作演员,认为个体行为具有表演性。文章运用“非均质性”概念,对译者“自我”的角色扮演、 翻译的处境和身份意识以及“自我”与翻译行为及其批评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翻译如同戏剧一样,是历史化和语境化的产物,也是译者实施“印象管理”的重要方式;(2 ) 译者好比演员,是“主我”认知与“宾我”认知的统一,他既要考虑自己的个性和意志,又要考 虑社会和他人的期待;(3 )翻译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现象,而且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现象,后 者意味着翻译的“人性”面,而非“物性”面,它反映的是翻译的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以及译者 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统一。 关键词:非均质性;主体性哲学;“自我”;处境意识;身份意识 [中图分类号]H315.9 DOI :10.12002/j.bisu.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 (2018 )04-0068-10 引言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发展自己的“微社会学”理论时,曾经系统阐述“戏剧 化影响”和人类互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观念。其中,将世界 比作大舞台,认为“人”在这样的大舞台中不过是进行不同角色扮演的演员, 这一观点尤其具有代表性。戈夫曼认为,戏剧表演中,演员的舞台表演区域可 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区域要求个体形象符合公众期待,它反映 的是演员的“制度化的社会存在”;“后台”区域则是面向前台表演的准备区域。 他指出,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有两个自我,即“人性的自我”和“社会化的 自我”,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着决定性的矛盾。米德将这种矛盾称为“主 我”和“宾我”之间的结构性紧张,“人”对于两种自我能否具有清醒的认识,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翻译政策研究(1840—1911)”(项 目编号:17YJA740043)、广东省哲社“十三五”规划项目“晚清西学翻译中的 政府因素研究”(项目编号:GD16XWW17)、惠州学院 2016 年度重点重大培 育研究项目“晚清翻译政策研究(1840—1911)”(项目编号:hzux1201614) 成果。 6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                 (总第264期)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实践自己的行为时“分清楚场合”“拿捏好分寸”(乐国林, 2003 )。 一、“语言维”的学理基础与缺陷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都有一种强烈的呼声,这种呼声过分强调“语言维”, 而排斥“情境维”。从渊源和学理上讲,这种主张明显受到了主体性哲学的影响。 福柯在《词与物》中将西方哲学分为“原始知识型”“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 以及“后现代知识型”四个类型。其中,“知识型”(episteme )又称“认识阈”, 它是特定时代知识系统赖以成立的话语关联总体,它为特定知识系统的产生提 供背景、动因、框架或标准。(福柯,2001 :10~11 )显然,“知识型”强调的 是一种非个人的、无意识的关联性根源,它由众多话语实践系统及其关系组成。 从对待主体的态度上看,四种知识型态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前主体 性阶段、主体性阶段和主体间性阶段。在前主体性阶段,人的认识所关注的都 是外在对象,如古希腊哲学研究的自然与中世纪哲学研究的神学等,其典型特 点就是人无“我”,只有外在世界。在主体性阶段,主体与对象被二元对峙地 区分开来,人有了“自我”,可以客观、冷静、理性地得到知识。在主体间性 阶段,主体被彻底解构。通俗地说,就是把“我”杀死,从而让文本“复活”, 如海德格尔用此在的“在世存在”解构我思与时间(旁学铨、冯芳,2011 : 55 ),列维斯特劳斯通过神话理论,把“人”归结为一种已有的社会结构(董 建辉,1992:84 ),拉康通过对“自我”的审视,将“自我”分裂成三个阶段: “实在”,“想象”与“象征”(汪震,2009 :80~83 ),德里达通过“延异” 对主体进行解构,复活所谓“文本”等(韩广信,2004 :120 ),均属此类。 在对待文化关系的问题上,上述三者也各自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