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斑狼疮
第一节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LE)好发于育龄女性,临床异质性大,可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皮肤性病学(第9版)
红斑狼疮
皮肤性病学(第9版)
皮肤型红斑狼疮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
深在性红斑狼疮
冻疮样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分类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SLE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迄今为止确定了90余个SLE易感基因。
2.性激素 本病多见于育龄女性,妊娠可诱发或加重SLE。
3.环境因素及其他 紫外线照射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某些药物可诱发药物性狼疮;此外感染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二)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基因与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共同导致T细胞自身免疫相关基因过度表达。B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进而通过Ⅰ-Ⅳ型超敏反应,引起多器官、系统损伤。
皮肤性病学(第9版)
病因和发病机制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hronic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CLE)包括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深在性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profundus,LEP)和冻疮样红斑狼疮(chilblain lupus erythematosus,CHLE)。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盘状红斑狼疮
1.好发人群
中青年人,女与男之比约为3︰1。
2.好发部位
面部,特别是鼻背、面颊。
亦可累及耳廓、唇部、头部等,也可以广泛发生于躯干、四肢,称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临床表现
3.典型皮损
扁平或微隆起的附有黏着性鳞屑的盘状红斑或斑块。
剥去鳞屑可见其下的角栓和扩大的毛囊口。
皮损中央逐渐出现萎缩、色素减退,而周围多色素沉着。
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瘙痒或灼热感。
4.预后
盘状红斑狼疮病程呈慢性,预后良好。
曝光可使皮损加重或复发,极少数皮损晚期可继发鳞状细胞癌。
少数病例(约5%)可发展为SLE。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临床表现
盘状红斑狼疮
A:面部;B:手部
1.组织病理
病理变化:
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色素失禁等。
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有灶性、有时甚至较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
胶原纤维间可有粘蛋白沉积,久之则炎性浸润减轻,基底膜增厚。
皮肤性病学(第9版)
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盘状红斑狼疮组织病理
2.免疫病理
直接免疫荧光:即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LBT),在DLE皮损表皮-真皮交界处可见颗粒状IgG、IgM和C3的线性沉积,阳性率为80%~90%,正常皮肤LBT为阴性。
皮肤性病学(第9版)
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1.诊断依据
(1)典型临床表现
(2)组织病理、免疫病理特征
2.鉴别诊断
(1)系统性红斑狼疮
(2)脂溢性皮炎
(3)扁平苔藓
(4)多形性日光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诊断和鉴别诊断
皮肤性病学(第9版)
1.又称狼疮性脂膜炎(LE panniculitis)。
2.好发于面部,也可发生于上臂、臀部和股部。
3.皮下结节和斑块,表面皮肤正常或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局部皮肤凹陷。
4.少数患者可伴有低热、关节痛和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深在性红斑狼疮
深在性红斑狼疮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三)冻疮样红斑狼疮
1.多发生于寒冷而潮湿的环境。
2.鼻背、耳廓、手足和膝肘部紫红色斑块。
3.患者多数有光敏和雷诺现象。
4.大部分患者缺乏冷球蛋白或冷凝集素的证据。
冻疮样红斑狼疮
皮肤性病学(第9版)
治疗
1.一般治疗
对患者进行宣教,消除其恐惧心理,应避免日晒,外出时可使用遮光剂。
2.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数目少、皮损顽固者可行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皮肤性病学(第9版)
治疗
3.系统药物治疗
用于皮损较广泛或伴有全身症状者。
(1)抗疟药:可增强对紫外线的耐受性,并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抗炎作用。
(2)沙利度胺:用于抗疟药无效者(服药期间、停药后半年需避孕)。
(3)维A酸类药物:抗疟药治疗无效者可选用口服维A酸,尤其对疣状DLE效果好。
(4)糖皮质激素:仅用于播散型DLE合并其他异常者。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SCLE)
1.好发人群
占整个LE的10%~15%,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2.好发部位
躯干上部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最新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口耳目手足》精品教学课件.pptx VIP
- “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制度层面的支撑与基础.docx VIP
- 2024年05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自然资源局所属事业单位2024年公开选调4名工作人员笔试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研判与答案解析.docx VIP
- 降压启动教学课件.pptx VIP
-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课件 -计轴+应答器.ppt VIP
- 212页-【低空经济】低空应急防灾体系建设方案.pdf
- 基于PLC的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oc VIP
- 日本“都市再生”的发展沿革、主体制度与实践模式研究_张朝辉.doc VIP
- 感统训练手册(3-13岁儿童适用).docx VIP
- 临时用电监理实施细则(老旧小区改造工程).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