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人口的变化.ppt
难点4——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甲地区 乙地区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 入 地 ①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 出 地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均比上年有所下降,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读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完成(1)~(2)题。 学以致用 C A (1)关于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 向变化及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 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比例最低 C.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 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降低 (2)缓解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以下合理的措施是 A.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吸引海外移民 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 D.鼓励生育 社会 经济 因素 经济因素 交通通信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人口迁移基本原因: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材料:我国各省区及城乡人口流动统计 (1)图中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读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发生的人口移动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 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迁移形式看以近距离分散为主 学以致用 C D 【读图思考】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2、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是什么? 3、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土地资源 淡水资源 森林资源 能源 矿产资源 …… 三.人口合理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读漫画,回答(1)~(3)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 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 6000、4500,则该地的人口容量为 A.8000 B.10000 C.6000 D.4500 (2)如果用a表示2009年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人口容量,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A.abc B.cba C.bac D.acb 学以致用 D C (北京文综)读图8,回答下列问题。 (4)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8分) 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8分) 材料一 西宁地区示意图 (3)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6分) 位于河谷,气候条件较优越;科技水平较高(6分) 材料二 表4 青海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数据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0~14岁比重 15~64岁比重 65岁以上比重 2000 518.15 26.62% 69.05% 4.33% 2010 562.67 20.92% 72.78% 6.30% (4)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答出两点即可,4分) 有利: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2分);不利:就业压力加大。(2分)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2018 人口问题 最新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