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素丽打狗树仔与哈玛星文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精靈們倒是比人類世界進步多了, 牠們從哈瑪星的臨港站 搭濱海線的未來電車直接就上山來了, 不過精靈們早就在使用這種 未來世界的輕軌電車了。 故事地圖─王家祥 《我住在哈瑪星的漁人碼頭 》 故事地圖─彩虹眷村 相關網站 哈瑪星文化協會/blog 哈瑪星社區網站.tw/ 不滅的哈瑪星.tw/action/hamaks/index.htm 發現老高雄—哈瑪星的誕生/blog/post哈瑪星—南方不墜的星星.tw/fr-hamasen/index.htm 參考書目 王家祥(2002)《我住在哈瑪星的漁人碼頭》,高雄:串門出版。 王聰威(2008)《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台北:聯合文學。 江離(1999)〈從打狗嶼到哈瑪星〉,《城鄉生活雜誌》,64:13-20。 郭淑芳(2004)《高雄市哈瑪星漁業的發展與變遷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鎮東(1988)《高雄市人口變遷之研究》,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曾玉昆(1995)《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上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張守眞撰,謝慶漳攝影(1998)《哈瑪星風華》,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張守真、許一男編(1998)《哈瑪星的前世今生》,高雄: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室。 張守真(1999)《哈瑪星—海洋的鏡像導覽手冊》,高雄: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 楊玉姿、張守真著(2004)《哈瑪星的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鄭德慶編、魏聰周主筆(2001)《看見老高雄》,高雄:高雄市新聞處。 高雄文學館作家作品主題網4/ksme/artsdisplay.asp?systemno=0000000560artskind=9querkind=Bdtdtype=1listtype=1dtdcodestr=0000000001,1%3Bdtdcode=0000000001 洪素麗(2010 )。《打狗樹仔》。台北:晨星。 * * * /blog/post* * * * 吳連賞編(2005)高雄市港埠發展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 * * * * 註:高雄舊名「打狗」。台灣西部平原,在漢人來之前,原本是平埔族的天下。平埔族分之:馬卡道族在「打狗」以刺竹圍籬建立「打狗部落」,漁獵為生。在距今約兩千年時候,明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年),打狗社的馬卡道族慘遭海盜林道乾虐殺,遷移至阿猴林(屏東)。荷蘭人到打狗時,已無該族蹤跡。只有漢人及融入漢族的平埔族。日據時,「打狗」改名「高雄」,取其同音(Takao)。(取材自「高雄市豐富之旅」。鄭德慶串門企業出版) 洪素麗說,自有記憶起,樹木一直是她的最愛。港灣的山丘有著各種熱帶植被:鳳凰樹、合歡樹、粿葉樹、椰子樹、欖仁樹、榕樹……。「颱風季,樹木和風有一場又一場的交戰撕殺。聽到風的狂呼。樹的嘶喊。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樹木一直有很多話要說。自低 海拔到高海拔。我耐心靜聽樹的語言。心神領會。又歡喜,又辛酸。樹的語言,是天地間肺腑之言。是詩。」 她用詩來紀錄生活的履痕,用畫勾勒大自然的生命律動。 * * * * * * * * * * * * * * * 洪素麗《打狗樹仔》與哈瑪星文學 黃心雅教授 2010/12/23 1908年﹝明治41年﹞起日人築打狗港時用疏浚航道的淤泥,填築岸邊碼頭與新市街用地,而當時在打狗驛,也就是今天的高雄港站,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人稱為濱線(Hamasen)(はません),以台語音譯為「哈瑪星」,即今日「哈瑪星」社群之名的由來。因此之故,「哈瑪星」是殖民與在地文化碰撞的場域,更形塑在地知識與現代化對話的平台。 哈瑪星大事紀 1908年,日人於打狗築港,因為疏浚航道,同時也利用淤泥填築海埔新生地,所以產生了新市街,包括新濱町、濱町等地,而當時在打狗驛(新濱町打狗停車場),也就是今天的高雄港站,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人稱為濱線(Hamasen),卻被當地居民用台語音譯成哈瑪星,這是哈瑪星名字的由來。 1912年「哈瑪星」新生地正式出現。 1927年,日本人在哨船頭街開鑿了哨船頭運河。 1906年(明治39年)的哈瑪星 尚是汪洋一片與魚塭 /blog/post日治時期哈瑪星地圖 /blog/post今日哈瑪星地圖+日治時期建物 今日哈瑪星地圖 1910年代俯瞰已成形的哈瑪星 當時高雄海運的中心 洪素麗(1947~): 散文家、版畫家、賞鳥人 生於高雄市紅毛港。三歲時舉家遷到對岸的哈瑪星。鼓山國小、高雄女中、台大中文系畢業。赴美習畫,後專事版畫,以木刻為主。1972至1973年間回台從江兆申、喻仲林等師習國畫山水與花鳥,現居紐約東村,為專業畫家與作家。詩、散文、小說出書 26種。繪畫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