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我国教育的词源
最早见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现代英语:education
法 语 :éducation
德 语 :erziehung
具有“引出”的意思;一个共同的基本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1)原始教育
特点: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具有全民性
3、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2)古代教育
特点: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问题;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PK;;
图1-1 教育同社会与人的关系;?;;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3.教育的文化功能;;;(二)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因素;原因: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全面、深刻影响人的活动;
第三,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和专职性;
第四,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时间跨度长。 ;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下,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刚发现时约有七、八岁,其中一个很快就死了,另一个被送到狐儿院进行教养。开始时,生活习性和狼一样。通过专门培养才逐渐恢复了一些人性,但很慢。二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学会行走,四年后只能听懂几个问题,仅仅学会了六个字,学了六年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字。十七岁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普通四岁儿童的水平。
(《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1期);;顺序性和阶段性;
;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双轨制 ;美国学制图; 是西方现代学制类型之一。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于苏联,该学制特征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是一种既有单轨学制特色又有双轨学制某些特色的新型学制。;2;1904年的“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葵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特点:教育年限长,26年封建传统学校的结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95年《教育法》 ,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作出了规定。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五)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能力本位轮:教育目的就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
主要代表人物:斯宾塞等。;主要代表人物:杜威
教育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实际
上他所主张的是教育目的应当存在于教育内部,
而不能从教育活动之外确定教育的目的。;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一;2、素质教育;(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教育规划纲要》: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研究方法;模块二 中学课程;;(三)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第一;(五)课程理论流派;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2.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与经验。;;这种设计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特点是注重社会功能的知识,即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术、技能。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
社会取向的课程设计有两个变种。;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课程的核心。;;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一)
课
程
目
标;2;2;(1)目标游离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该评价模式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其模式主要是把课程评价的重点从预期效果转向课程的实际效果。;确定课程目标;背景评价;需要评估; ;;课程开发过程,是不以事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