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古籍研究 林超民.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卷 首 语     1 卷 首 语 林超民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国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古籍整理,也是从辛亥革命后开始 的,因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现代化也有一百年的历史。 辛亥革命以前,我国的古籍整理主要是版本、校雠、训诂。乾嘉学派的考据大师也把校 勘古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甚至终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历代学者,尤其是乾嘉学者,对 前代典籍的研究整理,为我们今天能读懂古书,准确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创造了条件。 清朝末年 “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废除科举考试,开办新学。辛亥革命后,随着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深入,白话文逐渐取代古文。用新的方法整理古籍便成为时代发展的需 要。这时,“古籍”亦称 “国故”,指1911年辛亥革命前用文言文撰著的文献。古籍整理最 基本的工作就是:校勘、注释、标点、分段、考证与评判性的引论。20世纪20年代以后, 古籍整理愈益形成规模,分类和分工也越加明晰,而无一不在传统的考证和校勘的基础上 进行。 关于古籍整理的下限,一般定在清末,即到1911年为止。因为1911年以前的文献大多 用文言文撰著,不使用标点符号,不分段;注释用双行小字夹注。1911年以后,尤其是新 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成为普遍的撰著文字,文章与著作基本上都运用标点、分段、页下注 或文末注等新式的行文方式。 在1911年以后的历史、思想、文学、经济、社会的研究展开以后,整理出版1911年以 后的重要文献成为研究工作的前提,于是对 1911年以后典籍的整理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必要 工作。《孙中山全集》、《梁启超全集》、《朱执信集》、《张謇集》、《黄兴未刊电稿》、《蔡锷 集》、《廖仲恺集》、《蔡元培集》等等的整理工作也就陆续展开。1911年以后的典籍,只要 是用文言文撰著,不加标点,不分段落,也可以算为古籍;运用白话文书写,有标点、分段 落就不再列入古籍,而属于新文献。对1911年后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也就不是古籍整理与 研究,而是新文献整理与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推行简体字。简化字多达2236个,占3500个常用字 的60%以上。1950年后出生并在大陆受教育的中国人,如果不是学古代历史、古典文学、 古文献学的,不仅阅读古籍有困难,就是读民国年间的文献,读当今台湾的中文报刊书籍都 有不少障碍。1911年后的新文献,对1950年代后出生于中国大陆的人而言,又变成难于阅 读的 “古籍”。现在电脑有繁简字相互转换的功能,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 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甚至闹出不少笑话。于是,将辛亥革命后至 1950年代的文献从 “正体字”(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又成为一门新的 “学问”。 在20世纪下半叶,人类历史上一个更重大的变化是,形象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人们获取 信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有人用 “形象崛起,文字陨落”来表述这一巨大的变革。这 2    西南古籍研究 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正在发生的又一场传播革命,文字的辉煌将会被移动 形象所掩盖。不要说阅读古籍,就是阅读当今出版的书籍的人都越来越少。在购买书的人群 中,据有关调查,几乎1/4买书的花费集中在商业、法律、医学、技术或宗教上。青少年为 了升学,基本上只读教科书。想成为公务员的人,则拼命死啃有关的参考书和辅导读物。古 籍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越来越成为难读的 “古董”。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阅读古籍的人越来越少,能够准确、顺畅、无误地阅读古籍的人更 是少之又少,古籍研究已经成为专属于少数人的专业技艺。大多数人要学习、了解中国历史 文化,更加要依靠治文献学的专家。古籍整理与研究,在新时代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也越来 越重要,对文献学专业和古籍整理专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文献学专业和古籍整理专业工 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 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 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 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