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安 观测与模拟的对比 (2001) 4月沙尘浓度垂直分布的时间序列 近源区粉尘荷载峰值位于: 1000 m以下; 下风区中国内陆: 1000-3000 m; 日本(Tsukuba): 2000-4000m; 太平洋中部: 4000-5000 m; 北美西海岸(Cheeka Peak): 5000-7000m 课题四、沙漠化的生物学过程 揭示了沙质放牧草地沙漠化过程中植被受损退化的过程,阐明了植物对沙漠化的一些适应对策,提出了半干旱区沙治质草地以轻度干扰(40-45%利用率)为宜的定量指标 生物多样性变化 现存生物量变化 次级生产力变化 高度盖度变化 生态过程--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的受损过程 确定沙漠化过程中,土壤C、N的衰减存在渐变和突变规律,其中同一类型沙漠化土地内表现为渐变,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间表现为突变。 确定了科尔沁沙地土壤C、N含量变化与土壤粘粒的函数关系式: Morg=0.741+0.259SC Ntotal=0.0249+0.0164SC 估算了近40余年来我国沙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沙漠化治理的固存量,以及土壤C、N变化对土壤水温和土壤微生物、动物的影响。 生态过程--植被受损过程及适应对策 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红砂等植物的应变繁殖对策(种子有性,根劈无性及不定根繁殖)和一年生植物的 C 型存活曲线及 R- 对策型生活史。 生态过程—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 沙地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流沙固定过程中景观系统演变研究。人工固沙植被经过近50年的演变,经历了10-20a的大量的一年生草本侵入,群落从单纯的灌木层向多层次结构演变和30-40a的人工油蒿衰退和大量种子的繁衍,群落结构复杂,草本成为优势层片两个阶段。 流动沙漠 草方格固沙 种植沙生植物 人工植被形成 苔藓类 草本植物 生理特性:逆境适应的生理生化基础 发现胡杨叶型光抑制差异和梭梭光合午休现象 发现 NaCl 处理引起质膜H+-ATPase含量的增加或减少是盐胁迫引起小麦根质膜H+-ATPase活性变化的原因之一。并推测NO可能参与胡杨愈伤组织盐胁迫时的信号传导。 1) 我国北方沙漠化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 以2000年TM 数据为主,在256万km2的总监测范围确定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38.57×104 km2 课题五 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优化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增长速率高达3600 km2 /a 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过去50年来的时空演变的特征及定量平价 50-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 (TG2000048700) 工 作 进 展 报 告 2004年7月6日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 项 目 名 称: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 项 目 编 号:TG2000048700 起 止 年 月:2000年10月—2005年9月 首席科学家 :王 涛 主要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项目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教育部 项 目 简 介 项 目 简 介 1.沙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影响因素指标的确定与量化方法 2. 多场耦合的近地层风沙流运动的力学模型 3.土壤风蚀因子参数化及风蚀容忍量的确定 4. 沙尘在源区释放量的测定与数值模拟,沙尘暴系统结构特征及成因 5.沙漠化正逆过程中植被受损和恢复的关键动因及稳定性机理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项目简介—总体学术思路 过程认识 沙漠化过程 人类活动 土 气 生 水 过程调控 防治原理 沙漠化防治 优化模式 科学 依据 项 目 简 介 研究内容与 课题设置 沙漠化过程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风沙运动的力学 机理与土壤风蚀 的定量评价 沙尘暴形成机制 及预报预警方法 沙漠化的生物过 程与植被恢复重 建机理 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优化模式 项 目 简 介 研究区域 沙漠化 (Sandy Desertification)是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的主要类型之一。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沙漠化是由于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二 、 项目研究工作的进展 1)中国北方沙漠空间格局变化 末次间冰期时中国沙漠、沙地的分布范围强烈萎缩,面积大致为现代的2/3,末次盛冰期时扩展最大,甚至波及海陆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