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改需不需要惩戒教育
摘要:新课改是个全方位的概念,几乎涉及到了教育 领域的方方面面,课改中不仅需要“褒扬教育”,还需要 “惩戒教育”。新课程中的“惩戒教育”要讲艺术,体现人 文关怀。
关键词:新课改;惩戒教育;人文关怀
新课改是个全方位的概念,几乎涉及到了教育领域的
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了改变“师生关系”、“教师的观念 与角色”的问题,要求教师更加尊重学生,“放下架子”、 “蹲下来看学生”,甚至要“带上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 点”……如果打幵近些年来反映新课改的教育教学书籍、 刊物的话,尽是一些赏识教育、褒扬学生的字眼,或是一 些反映通过赏识教育、褒扬学生转变落后生成功的案例, 却找不到有关“惩戒教育”的字眼。似乎给人一种印象: 新课程只需要“褒扬教育”就行了,用不着“惩戒教育”。
可是,如果你走进基层学校,与任课老师(尤其是班 主任)们交心、坦言时,上述对学校教育的描述就不充分、 不完整了,反映不出新课改中基础教育现状的全貌。比如: 有的孩子连老师要他再读一段课文都不愿意,没有什么理 由,就是不想读!如果你再到网上,随便输入惩戒、惩罚 等教育词汇再那么一敲击,好多为老师管理学生叫苦的,
或者谈论“惩戒教育”的,甚至反映教师、学生以及发生 冲突的极端性案例会扑面而来!
于是,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上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 所掌控的“阳光”性教育教学信息媒体上,与在教育教学 第一线实践者容易发言的“非正式”性网络媒体之间有一 段无形的隔阂(或称距离等)。其实,中央电视台及各地 方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中,时常播放的那些新课改以来出现 在教师、学生身上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极端性教育案例, 无不与“褒扬教育”、“惩戒教育”实施的“得”与“失” 关联着。所以,我们的各种“阳光性”刊物根本没必要在 这次新课改中故弄玄虚,避重就轻,回避现实。
一、新课程也需要“惩戒教育”
这次实施新课改也可以认为是教育领域的一项国策, 成功与否意义重大。笔者在这里只想说:新课改倡导师生 之间的平等与对话,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赏识教育,是非 常正确的,符合了时代的特征,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 潮流。但是,只有“赏识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且不健全 的。完整而健全的教育应该同时包括“惩戒教育”。
所谓惩戒教育,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告诫、惩罚 等手段教育学生,使之达到纠错改正的目的。惩戒教育主 要有两种做法:批评和处罚。批评是在对学生的缺点和错 误指出不对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意见,“惩前毖后,治病 救人”。处罚则是在指出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与损失的基 础上,用恰当的形式(如检讨书、当面道歉、赔偿经济损 失等)弥补过错,使被教育者在以后好好表现,重新树立 良好的形象。
依据马克思提出的辩证法而论,如果说批评的对立面 是表扬的话,那么处罚的对立面则是奖励。于是,批评与 表扬是构成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是一个统一体;惩 罚与奖励也构成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统一体。进 一步,由这两个基本矛盾又形成了 “惩戒教育”与“褒奖 教育”之间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大的矛盾统一体。显然,在 这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之间就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 系,失去其中的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教 育)价值和光彩。其实,教育教学的现实也是这样的。教 育教学刊物上所登载的那些育人成功的案例等,尽管字面 上回避了 “惩戒教育”的做法,其实,并非只是“褒奖教 育”的成果,也无不包含着“惩戒教育”的一份功劳。请 看以下两段案例:
一个孩子在老师上课没收了他的脸谱纸牌后,写下了 “老师你不得好死”的纸条。老师从“举报人”手中拿到 这张纸条时,没有大发雷霆,而且还为孩子耐心地纠正错 字,她让孩子把写错的字写三遍,然后告诉孩子:“死并不 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不好好的读书,到死的时候就
会后悔”孩子满脸泪水,连声说道:“对不起,老师。”我 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当某同学在课堂上吹口哨时,可以 先肯定他口哨吹的不错,然后请他给大家来一段口哨独奏。 表扬之后再告诉他,吹口哨也应该注意场合,否则会影响 别的同学唱歌曲。
在以上两例中,两位老师在教育学生、纠正他们的不 良行为时,采取的“耐心纠正错字”,“肯定他口哨吹的不 错”、“来一段独奏”的教育方法,的确属于“褒奖教育”。 但是老师又要求学生“把写错的字写三遍”,告诫学生“可 怕的是活着的时候不好好的读书,到死的时候就会后悔”;
“吹口哨也应该注意场合,否则会影响别的同学唱歌曲”,
这里既有批评又有处罚。他(她)们的教育艺术之处在于 先表扬后批评,在批评学生的同时给学生的自尊心留出了 存放的空间和台阶,可谓“软中带硬”。可以设想,如果老 师只是一昧的“耐心纠正错字”、表扬什么“口哨吹的不
错”,而不做后来的“惩戒教育” “把写错的字写三
遍”,告诫学生“可怕的是活着的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