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GbCHI基因功能分析-遗传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VIP

棉花黄萎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GbCHI基因功能分析-遗传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所取得 的成果。对在论文研究期间给予指导、帮助和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 均在文中明确说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和按要求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纸质本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农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 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 师 签 名: 日 期: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棉花黄萎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 棉花黄萎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 GbCHI 基因功能分析 PAGE PAGE 13 PAGE PAGE 10 前 言 1.1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是当今世界和我国棉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又是检疫性病害,维管束病 害。棉花黄萎病 l914 年在美国弗吉尼亚首次发现,至今已从美国整个植棉带传播至亚 洲、非洲、南北美洲与欧洲等 3O 多个国家。我国于 1935 年从美国引进大量斯字棉 4B, 未经检验和消毒处理即分发河南安阳,河北正定,山东高密,山西运城、临扮,陕西泾 阳、三原等地种植,以后在这些地区就发现了棉花黄萎病。1982 年普查时,该病已遍 及国内 21 个产棉省(区、市),发病县达 77 个,其中纯黄萎病面积 175 万亩,黄萎病与 枯萎病混生面积达 570 万亩。1993 年,我国棉花黄萎病暴发成灾,尤其是北方棉区更 为严重,成为当年棉花减产的重要原因(邓先明等,1994)。 危害症状 黄萎病在棉花现蕾后才大量发生,常见症状均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发展。发病初期, 叶缘与叶脉间出现褪绿状的斑块,叶片较挺而不萎垂。斑块逐渐扩大后,叶肉变厚发脆, 叶片出现掌状斑纹,似“西瓜皮状”。随后病斑组织成褐色焦枯状,陆地棉往往呈黄褐 色焦枯状,而海岛棉呈深褐色焦枯状。黄萎病病叶一般早期不脱落,重病株到后期叶片 由下而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有时在茎基部或叶片脱落的叶腋处,长出细小的新枝。 在北疆,条件适宜时,在棉株顶部叶片上先出现不规则的失绿斑驳叶片,很快变黄褐色 或青枯,病株主茎或侧枝顶端变褐枯死,但叶片或蕾一般悬挂而不脱落,部分病株也有 叶片脱落成光秆状。棉花黄萎病病株的茎秆及叶柄剖开后肉眼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条纹 (努尔波拉提,2008)。 棉黄萎病症状,国内外专家按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强、中、弱将症状划分为落叶型, 叶枯型和黄斑型,我国东北按发病早迟不同及品种抗性差异,划分为枯叶、黄叶、红叶 三种类型。也有将症状分为黄色斑驳、急性萎蔫和紫红斑驳三种类型的。姚跃文等对江 苏出现的落叶型病株症状系统观察结果描述为:该病一般多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棉 花结铃盛期,棉株叶片的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大片褪绿萎蔫症状,病叶由最初的淡 黄色急速变为黄褐色或紫褐色,叶缘向背面卷曲,病株主茎顶稍及侧、果枝顶端随之变 褐枯死,维管束变黄褐色,并常扩展到植株顶部(邓先明等,1991)。 发生特点 棉花黄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维管束病害,一旦在棉田发生很难根除。土壤温度在20-25 ℃会严重发生,5℃以下和35℃以上,黄萎病病菌通常不能生长或产生分生孢子。黄萎 病病菌能侵染6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锦葵科、茄科、豆科的多数作物,但不寄生于禾 本科的麦类、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带菌棉籽、棉籽壳、棉籽饼、病残体、病田土 壤、灌水、农机具及农事操作等都是黄萎病病菌远距离或近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菌 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能存活6-7年,棉花一般现蕾后才开始发病,连作年限长、土壤内 菌量大的棉田,如果蕾、花期土壤温度在20-25℃而且土壤中又有相当的湿度时,黄萎 病会大量发生(努尔波拉提等,2008)。 1.1.3 病原菌种及其致病机制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淡色 孢科轮枝菌属,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及黑白轮枝菌(V.alb-atrum ReinkeBerth)2个种致病危害,其它 诸如 V.nigrescens等对棉花致病力较弱(殷锡圣等,1996;景忆莲等,1999),2个主要致 病种在不同产棉国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大量研究证实:我国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属大丽轮 枝菌。 Beckman(2000)将病菌寄生期划分为3个阶段:决定性阶段Ⅰ、决定性阶段Ⅱ和决定 性阶段Ⅲ。寄主致病后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其中以维管束褐变和叶片萎蔫最为突出。 早期研究认为,由于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