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而来的是高校师资不足、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出现。有关高等院校
实行“聚合”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聚集区,至此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
学城时代,并迅速在各个大城市兴起了建设的热潮,至今,已有约 60所大学城。
研究意义
贵州作为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008年为
%,低于全国 23.3%的平均水平,为了推进贵州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贵州
省新出台《关于支持驻筑省属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意见》,以解决驻筑省属高校在中心
城区“布局过挤”的问题,于是贵州花溪大学城诞生了。按照《意见》的空间布局规
划,花溪高等教育聚集园区远景可保证 15平方公里高校发展规划用地,自 2009年 10
月 28日,花溪大学城正式开建,计划将用 5年左右时间,建成配套设施齐全、功能
完备、环境优美的花溪高等教育聚集区,截至 2012年 3月,已有贵州师范大学、贵
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陆续入住。而提出
兴建大学城的初衷也在于借鉴国内外大学城的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实行各种形式
的教学、科研、图书馆、体育设施等的相互开放,共建共享,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
化[1],同时各高校体育院系和体育部为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和
教学资源。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号文件)的颁布,省教育厅为贯彻国家和贵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提出研究贵州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
量等重大问题。为贵州花溪大学城建设和贵州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契机。体育作为大学
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学城各高校的体育办学理念和模式、
办学条件和实效性等将直接影响到大学城集中办学的效果。因此,对正在建设的花溪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可以为花溪大学城建设提供前瞻性的建议,避免在校园建设上造成资源的浪
费;二是有利于促进花溪大学城各高校间的协作办学和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三是打
破传统的局限,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学生跨校进行课程选修,提高各校之间的联系
和交流,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从而达到优势互补提升高校培养人才的水平;
四是可为相关决策部门和贵州在建的独山大学城、遵义大学城及清镇职教园区提供理
[1] 张海生.我国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0.
2
万方数据
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城、高校聚集区、高校科技园、大学园区等的研究比较多,
从 CNKI上搜索,已经有上万篇文章,二次检索关于体育的只有两百多篇文章,但纵
观目前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共享特别是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就目前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大学城的研究
关于大学城,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及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纵观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和大学城的真正含义:大学城既不同于单所高校,也不是
几所高校简单的相加,在修建过程中不再像以往的各所高校修建围墙和铁门来将自己
封闭的状态,而是一种打破空间限制的开放式建设,同时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
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是各种教育元素的集聚和有机整合,从而为人才培养质量的
提高,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为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1]。
从大学城的模型上看,学者们也有不同的分法:杨天平归纳出大学城演绎为自然
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典型的现代大学城模式[2]。俞建伟认为大学城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传统型(或称古典型)大学城;另一类是现代型(或称新兴型)大学城[3],刘
海波认为“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在世界上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存在。
通常指的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
从而使大学 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4]。
而在我国大学城的建设与探索方面,许多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爱
华等探讨了我国大学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并介绍了较为典型的大学城的基础情况和
建设特色,研究了各地大学城在规划、投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5]。张海生在他
的硕士论文中认为大学城不应该是简单的大学的集合,大学城的发展要聚(聚集大学、
[1] 陈维彬.温州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1-3.
[2] 杨天平.西方国家大学城的演变与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8-10.
[3] 俞建伟.国外大学城概览[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 40-44.
[4] 刘海波.《国外大学城:学校为企业搞开发,师生与居民做邻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选定表.docx
- 2024-2030年中国石斑鱼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docx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件:我们的衣食之源.ppt VIP
- 计算机组成原理 [袁春风]chap4课件.ppt
- 鲁教版(信息科技)四上 第二课:数据安全要重视 课件.pptx VIP
- 2024国内茶饮市场现状、海外市场机遇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pdf VIP
- ABB MicroFlex E190驱动器用户手册(适用于MFE190-04UP).pdf
-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测试卷全套(附答案).pdf
- 撤销合同仲裁申请书范文.docx
- 2025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新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