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影》说课稿
姓名:吴菲菲
年级:八年级
联系方式 邮箱:357835662@
学校:武汉十一崇仁初级中学
一、说教材
1、教材解析
《背影》,是一篇以记人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作者与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翻月台时买橘子的背影,生动得表达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
本篇文章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这篇文章被传诵90多年而不衰的原因在于,一个“真”字和一个“巧” 字。文章同过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写人记事,平中见奇,把父与子的情感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同时,反映了当时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内忧外患、兵连祸接的旧中国,像作品中反映的那样的中等家庭,最终,无可奈何走向破产的不幸命运。
通过品读人物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体味故事背后的父子真情,这是本篇文章的关键。鉴于作者与学生的所处的年代相隔久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有情感上的代沟,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并运用“语境创设法”、“ 美读感染法”、“ 切己体察法”等,帮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尤为重要。另外,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学习抓住特点用语言文字来“描画”现场的某个细节,使语言生动具体,有画面感,避免大而空。
2、教学目标
(1)朗读并品味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朴实的语言
(2)感受并理解文中表达的父子之间的真挚的感情,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3)理解文章前后部分写家境惨淡和父亲颓唐对于父子情感的作用
(4)理解真实、真情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二、说教法
1、教学内容:
第一、知人论世
首先,文本对于背景的介绍。
本文作者朱自清。文章的开篇部分对作者自身情况进行了介绍。“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可见,作者家中祸不单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其次,课外资料对背景的补充。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19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官被人们打压下去,贪官却在四处逍遥。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在这样多种因素组成的背景下,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第二、整体感知
全文共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不忘背影。时隔两年,“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由现在提到两年前的过去,引出后文回忆父亲的内容。
第二部分:(2-6段)回忆的内容。
第一层:(2-3段)回家奔丧。
第二层:(4段)南京勾留。
第三段:(5-6段)车站送别----父亲为“我”买橘子。
第三部分:(7段)常怀念背影。
第三、语言赏析
(1)“一次感人的送别”
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是5、6自然段,父亲车站送别为“我”买橘子的情景。作者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从外貌、动作、语言、场面等方面对父亲的形象进行的刻画。文中,“蹒跚”、“探”、“攀”、“缩”“微倾”等动词细腻而生动的把父亲吃力而艰难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父亲用他的举动,儿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