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2气象与水文
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
要补给来源。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根据龙岩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内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龙岩盆地。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龙岩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龙岩盆地,区内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
矿区内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即:
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西地段流入溪马河。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流量为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汇水面积0.71km2。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流量一般为5-20 l/s。洪峰流量达809.20 l/s。除上述之外,矿区北西边界外侧尚有小娘坑沟。发源于矿区东北观音座莲一带,汇水面积6.14 km2
1.2.3地形地貌
本区总的地势是从南往北逐渐降低,区内最高峰为矿区东北的观音座莲,标高1147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北部龙岩盆地,标高340m。区内主要的山脉有两条:其一是西部的后垄山-九峰崎-部岭脚山脉。走向南北,主要由奥陶-志留系的浅变质岩和泥盆系的砂砾岩组成,山顶呈尖棱状,陡坡,沟谷深切。最高点后垄山,标高1145m,比高一般为200~600m;其二是中部的九层山-矮头山-石宾崎-观音座莲山脉,走向大致为北东向,由燕山期早期花岗岩、奥陶-志留系浅变质岩及下石炭系砂岩、砂砾岩组成。山顶较浑圆,山坡较陡,山谷深切。其最高点观音座莲1147m,比高300~700m,是控制本区水文网展布的主要山脉。
马坑矿区位于九层山-观音座莲山脉的西坡,介于分水岭至河谷地带之间,地形复杂,坡度陡,高差大,属中低山区。地势从东往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北东的天山凹,标高1069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南部马坑村溪马河出口处,标高420m,比高约600m。矿区内一般高程+550—650m,比高一般为50—280m。
图 1-2 马坑矿区区域三维地形影像图
1.2.4社会经济概况
矿区所处的龙岩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储藏有煤、铁、钨、锰及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是福建省重要的能源与重工业基地之一。
矿区内有崎濑村和马坑村两个行政村。崎濑村位于马坑铁矿以北,分为上崎濑、下崎濑、李家山三个自然村,全村共198户,715人,拥有山林地3.3万多亩,耕地815亩。马坑村位于矿区西侧,全村共60余户,248人,拥有山林地2.5万亩,耕地100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另有少量蔬菜,经济作物以杉木、松林和毛竹为主。目前,当地村民主要的经济活动为矿山开采。运输和进水泥厂打工。2004年,两村人均年收入约5500元,是龙岩市新罗区经济较发达的村组。
第二章 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条件
据1∶5万龙岩幅、适中幅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矿区及外围矿床(点)的地质资料分析:区内出露地层较完整,并以晚古生界地层最为发育,组成本区基底地层为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O—S)浅变质岩系;印支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在本区甚为强烈,表现为岩浆和火山活动频繁,褶皱和断裂发育,断裂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和东西向;侵入岩主要为印支期的基性岩和燕山早期的花岗岩。
2.1.1地层
马坑铁矿区域地层以奥陶—志留系至侏罗系为主,其中以石炭—二叠系最为完整发育。区域地层发育情况详见表2-1。
2.1.2岩浆岩
一、侵入岩
(1)印支期侵入岩:
辉绿岩类(βδ):零星见于马坑等地,侵入层位从林地组(C1l)直至文笔山组(P1w),马坑矿区分为辉长辉绿岩与辉绿闪长岩,见有燕山早期花岗岩(r52(3)c
(2)燕山期侵入岩:
燕山期花岗岩(r52(3)c):南北向侵入的大洋岩体和北东向侵入的莒舟岩体,
岩性以肉红色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中粗粒、斑状—似斑状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近五年黑龙江省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2023.docx VIP
- Unit 3 Yummy food(Wrap up)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pptx VIP
- 2022病毒疣基层诊疗指南.pdf VIP
- 大学物理化学第四版课程课件:第6章化学平衡.pptx VIP
- 中国体癣和股癣诊疗指南(基层实践版2022).docx VIP
- 张昕-行政组织学-第八章行政组织变革.pptx VIP
- 行政组织学(第二版)张昕-第7章 行政组织绩效.pptx VIP
- 张昕-行政组织学-第六章行政组织决策.pptx VIP
- 张昕-行政组织学-第五章行政组织结构.pptx VIP
- 张昕-行政组织学-第四章国家行政体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