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论文.docxVIP

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 要 硅材料是非常具有潜力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迄今 已知最高的理论比容量( 4200mAh/g)和较高的嵌锂电位( 0.2V vs.Li/Li+),并且资源丰富,环境友好。但是硅负极在脱嵌锂过程中伴 随巨大的体积变化(高达 300%),会导致硅颗粒破碎、粉化,使电极 材料失去电活性,表现为极差的循环稳定性;此外,硅本身的电导率 不高,倍率特性较差,这严重影响了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的应用。硅碳复合材料作为缓解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广泛的 研 究 。 本 文 选 择 了 两 种 不 同 的 硅 源 : 纳 米 硅 粉 和 介 孔 二 氧 化 硅 (SBA-15),采用不同的制备途径制备了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并对 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利用喷雾干燥法和原位热还原法制备了球形多孔的硅/石墨烯@ 碳(Si/GNS@C)复合材料。该材料在 0.5 A/g 的电流密度下循环 200 次后保持 1024.3 mAh/g 的可逆容量,并且在 8 A/g 下循环比容量达到 602.3 mAh/g,表明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复合材料优异 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因于二次颗粒内部丰富的孔道结构和石墨烯优 异的柔韧性可以吸收硅体积变化产生的应力,并且由石墨烯和无定形 碳构成的三维立体网络为锂离子和电子的快速传输提供了通道。 通过镁热还原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CVD)合成了具有莲藕状 I 结构的介孔硅/碳(LRP-Si/C)复合负极材料。研究了原料配比、混 合方式反应温度对介孔硅物相组成和结构形貌的影响。对介孔硅 (LRP-Si)及介孔硅/碳(LRP-Si/C)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 在 0.5A/g 电流密度下循环 70 次后仍保持 1633.1mAh/g 的可逆容量, 并且在 8 A/g 下容量达到 580.1 mAh/g,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以 及倍率性能。介孔硅/碳复合材料丰富的介孔结构能够有效缓解硅的 体积效应,包覆的碳层增加了硅材料的导电性,同时开放的孔道结构 为锂离子的快速传输提供了通道,这些都为该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硅负极,锂离子电池,喷雾干燥,镁热还原 II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SILICOM-CARBON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BSTRACT Silicon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anode material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owning to its extremely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4200 mAh/g), appropriate insertion potential (0.2 V vs. Li/Li+), nature abundance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However, the gigantic volume expansion (up to 300%) during Li alloying and dealloying leads to the particles crumbling and pulverization, eventually resulting in electrical deactivation,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the main reason for rapid capacity fading of silicon anode materials. In addition, for the high-power lithium-ion batteries, silicon?s low conductivity resulting from its semiconductor nature also limits its rate performance.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many researches try to minimize the volume expansion as well as improve the conductivity of silicon, which are regarded as two big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