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国古代制约皇权之因素——高中历史教学“君主专制”话题之延伸
浅论中国古代制约皇权之因素
高中历史教学”君主专制”话题之延伸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周浪
【摘要】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
内容,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阐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从
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但老师和学生都容易形成中国古代”君
主绝对专制”的印象.实际上中国古代君主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
本文拟从制度,思想等层面对中国古代皇权所受到的制约进行论述.
【关键词】君主专制;皇权;制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从秦
朝至明清,历代君王通过不断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至明清达于极
盛.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即中国古代皇权至上,是否意味着皇帝可
以完全不受约束而随心所欲呢?本文认为绝非如此.实际上,中国
古代皇权并非无条件的超越一切.所谓皇权”至高无上”,仅仅是
相对而言,历朝历代都存在着对皇权的制约因素.本文拟就这一问
题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作一粗浅论述.
首先,从制度层面看,君权的行使所遭受的最大阻力即来自官
僚体系.这里讲的官僚体系与相权有别.宰相仅是整个官僚体系的
领袖,在他之下还有数量庞大的群僚.官僚体系是治理国家所必不
可少的一套行政机器,没有这套机器君权本身即无法发挥.由于相
权是整个官僚体系的枢纽,它对皇权的制约也就最为明显.
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独相,权力较大,按照钱穆先生
的说法,在秦汉时代,”皇帝是国家的惟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
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在唐代三省制下,皇帝的
诏令,制敕必须经过中书门下副署,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
如果不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在当时被认为是非法的,不能为下
面各级机关所承认.虽然宋代相权较唐代衰落了,但仍保留了唐制
中某些对皇权的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也就是拒不起草,拒不颁
行皇帝的旨意.到明代朱元璋罢相后,一切政务总揽于皇帝,皇权
大大加强.明代内阁虽然一直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机构,但随着内
阁权力的加强,也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制约.明宣宗时,内阁拥有
了”票拟”权,”票拟”就是阁臣们把对奏章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
小纸条上进星皇帝采纳.当阁臣发现他们所票拟的诏书被皇帝改票
了,他们可以封还执奏.而皇帝撇开内阁直接内降中旨则是不合惯
例的,就算一定要内降,也必须由给事中覆奏一次和尚书询问确认
一
次才可以施行.
另外,官僚体系中的谏官系统对皇权的制约也不容忽视.中国
古代有台谏官之说,所谓台官,即御史台系统,监察官僚;所谓谏官,
即监督,谏诤皇帝者,如汉代谏议大夫,唐代的拾遗,补阙,明代
六科给事中等.谏官对皇帝的谏诤,涉及各方面的问题,如抵制皇
帝以主观意志干扰国法,抑制皇帝极情声色,阻止皇帝游猎扰民,
牵制皇帝偏袒近亲等.
由此可见,官僚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确为制约皇权的一个客观因
素.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强化”君主专制”
这一概念,以至给学生造成中国古代自秦以来皇帝即可恣意挥洒权
力这一错误印象.实际上,皇帝需要不断地调整官僚体系(特别是
相权)恰恰表明官僚体系对皇权的任意行使构成了制约.
都市家教296
第二,从思想层面看,中国古代皇权也受到了某些无形的,精
神上的限制.最典型的便是儒家思想.我们现在使用的高中历史教
材,认为汉以后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了维护君主专制
的理论工具.实际上,儒家虽主张”尊君”,但并不主张绝对君主制.
从儒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不管是先秦儒学,还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及宋明理学,都保留了在思想上批判专制皇权的空间.
先秦儒家的”德治”,”仁政”主张便是希望从道德层面对帝
王的行为作出某些规范,以期君王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形象.
而汉儒的”天”和宋儒的”理”实际上表明儒家一直想抬出一个更
高的力量来约束君权.董仲舒在宣传”君权神授”,”君为臣纲”时,
“君”已俨然是”天”的投影或”神”的化身,似已把君权抬高到
了绝对的地位,但他同时指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此种”灾异说”表明当时的儒士对秦代皇帝的暴政心有余悸,因此
强调在皇权之上还有”天”临鉴.宋代理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
了强化君权的需要,但宋儒们与汉儒一样,也并不希望出现君权无
所限制的状况.在理学家看来,”理”是超越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则,
拥有普遍的适用性,统摄一切,虽君王莫能例外.”理”能构成对
皇权的限制,关键还在于对”理”的理解,诠释的权力垄断于儒士(士
大夫阶层)手中,这样他们也就间接地获得了针对文化(包括皇权
在内)的普遍的批评权力,正所谓”天下唯道理最大,故有以万乘
之尊而屈于匹夫之一言”.
因此,不管是董仲舒的”天”,还是宋儒的”理”,都代表着
知识阶层运用超越政治权力的文化知识对于皇权的一种制约.当然,
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