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B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胰岛素分泌缺陷在第二时相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还可勉强代偿,其分泌量与正常人差不多甚至还高些,分泌高峰延迟,此时病人血糖明显升高。正常人血糖升高后,胰岛素分泌很快增加。此阶段2型糖尿病病人虽表面上看来胰岛素有一定分泌量,但对其当时的高血糖状态,胰岛素量是远远不足,故发生了2型糖尿病。第二阶段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此时β细胞织功能接近衰退,由部分代偿发展为完全失代偿阶段。胰岛素分泌缺陷的病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 正常情况下(右图)静脉持续稳定滴入葡萄糖后,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变化为双相变化。在葡萄糖滴入体内的2-5分钟出现血浆胰岛素的迅速升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约10分钟,随后再次出现血浆胰岛素水平缓慢升高,再次升高的血浆胰岛素水平随着静脉内葡萄糖的持续滴入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血浆胰岛素水平前者升高被称为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后者被称为胰岛素分泌第二时相。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缺陷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于静脉内滴入葡萄糖引起血糖浓度的快速变化反应减弱;2)第一时相反应减弱或消失,它的减弱或消失造成餐后血糖峰值更高;3)第二时相分泌延迟。在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是相对于当时较高的血糖而言,它不足以将血糖降至正常,到晚期β细胞功能衰竭出现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经历了由部分代偿到失代偿。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第二时相分泌延迟还是餐前低血糖发生的原因。 * *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 *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和糖尿病进展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联系。在早期阶段,胰岛素抵抗处于上升阶段,胰岛素代偿性地分泌增加,个体保持血糖正常范围内。从长期来看,随着?-细胞的衰退,胰岛素分泌减少,高血糖变得明显,发展为显性2型糖尿病。 Burger HG, et al. 2001. Diabetes Mellitus,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Lipid Disorders. In Endocrinology. 4th ed. Edited by LJ DeGroot and JL Jameson.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 200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ype 2 Diabetes BASICS. International Diabetes Center (IDC), Minneapolis, Minnesota, 2000. * 血糖水平的升高是糖尿病的特征,而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紊乱则被公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缺陷。 * 那么,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和进展中,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衰退孰轻孰重呢? * 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6年研究的观察随访中,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期,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从葡萄糖耐量异常到糖尿病,β细胞功能按每年8%的速率递减;当血糖升高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其β细胞功能已降低50%,并以每年4%的速率递减;在6年的饮食、运动、双胍类、磺酰脲类或胰岛素治疗期间, ?细胞功能显著降低(P0.0001) ,0、1、6年分别为51%、53%和28%;拒此推测,经过10~15年,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数目仅有10%不到。因此,β细胞功能衰退可能是糖尿病患者血糖逐渐上升的主要驱动力。 * 在2型糖尿病的疾病进程中,多因素促使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 Reaven GM. Physiol Rev. 1995;73:473-486. * 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糖尿病的治疗中,饮食控制永远都是治疗的基础。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别就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作了规定。 * 平衡饮食控制─── 达标的基础:控热量、求平衡、宜多样、个体化。 * 如何给您的患者开饮食呢? *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来自运动。 * * * 不同的口服降糖药其作用机制以及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均有所不同。 1Kobayashi M. Diabetes Obes Metab 1999; 1 (Suppl. 1):S32–S40. 2Nattrass M Bailey CJ. Baillieres 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9; 13:309–329. * 1. Lepore M, Pampanelli S, Fanelli C, et a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long-acting human insulin analogue glargine, NPH ins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