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修教学社会公德.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3-1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3-2 治安管理处罚法 3-3 集会游行示威法 3-4 坏境保护法 3-5 道路交通安全法 3-6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3-1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但如我们在第一节中所说,公共领域中的法律规范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有如下作用: (1)指引作用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3-2 治安管理处罚法 2005年8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3月1日施行,共6章119条。 1.基本精神 (1)立法目的: 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极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2)基本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主要内容 (1)何谓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共有四类110多种行为。 (2)治安管理处罚种类: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根据不同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罚款处予200元以下、200到500元、500到1000元、3000元以下、5000元以下5个不同挡次。 行政拘留按照不同的违法行为性质区分为5天以下、5到10天、10到15天、合并执行不超过20天。 (3)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调查程序。规定了告知权利、表明身份、回避等有关的程序。规定了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不得超过24小时。 决定程序。规定了有关听证程序,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执行程序。 (4)治安管理处罚的执法监督 规定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治安处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必须禁止的行为。 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中的不严格执法或者违法违纪的行为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和控告。 资料:《治安管理处罚法》于2006年3月起施行 从3月1日起,宠物扰民、在集贸市场强买强卖、强行乞讨、发黄色短信干扰他人生活等行为均将被视为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将按照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论处。 执法手段更加细化 与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新法加大了“执法程序”、“执法监督”在法条中所占的比例,各单独开辟了一章,细分了拘留时限、罚款额度等各惩罚手段操作尺度。新法中“执法程序”章节所包含法条达26条,囊括了受理、调查取证、扣押赃款等各个执法环节,并设定了执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情形,比如“行为人与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财产,应当登记,不得扣押”,“现场口头传唤行为人,必须在询问笔录中注明口头传唤的原因、条件限制”。“执法监督”章节规定了11种情形,包括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侮辱他人、超过询问查证时间,仍限制人身自由等等,警察只要触犯了其中的任何一种情形,均将被处以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部分新增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由原来的73种增加到238种,主要有: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投放虚假的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 违法举办大型活动的行为; 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 发送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 猥亵他人的行为; 强迫交易的行为; 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行为; 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行为; 违反房屋出租管理规定的行为; 违法承接典当物品的行为; 非法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物品的行为; 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的行为; 传播淫秽信息的行为等等。 3-3 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年10月3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共5章36条。 1. 基本精神 (1) 立法目的: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2) 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 2. 主要内容 (1) 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于本法 (2) 集会游行示威的条件: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须依照本法的规定向主管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