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简帛卷轴医书的校勘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 应当重视对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如青 [摘要] 出土医学文献包括涉医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简帛医书,敦煌西域医学卷子、黑水城医学册叶等。这些文献具有时间跨度长,载体种类多,内容涉及广,学术价值大,阅读研究难等特点。对这些珍贵文献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可从中探寻传世古医籍的源头,梳理中医经典的脉络;可从中发掘古代医学的成就,充实、改写中国医学史;可据以校勘传世古医籍,匡正千年之讹,破释千古之谜。认为出土医学文献整理研究应当成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出土医学文献整理研究历史、现状及原因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出土医学文献;简帛;敦煌卷子;医史文献 一.出土医学文献的范畴与内容 近一百多年来,我国各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其中涉及医学的文献数量也颇为可观。这些文献包括涉医有字甲骨、涉医金石铭文、涉医简牍(散存于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望山楚简、关沮周家台秦简等简牍中)、简帛医学专书(如武威医简《治百病方》,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引书》、《脉书》,阜阳汉简《万物》、《行气》等)、敦煌西域医学卷子、黑水城医学册叶等。 纵观这些出土医学文献,大致有如下五方面特点: 1.时间跨度长。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殷商时期),最迟约在公元1200年左右(宋、金、西夏时期); 2.载体种类多。几乎涵盖了纸质线装书之前的所有文献载体,具体有甲骨、金石、缣帛、简牍、卷轴(纸质卷子)、册叶(经折装、蝴蝶装、线订粘叶装)等; 3.内容涉及广。包括古代环境卫生、原始的中医理论、中医经典的原始“祖本”、卜筮祝由、房中理论与方法、养生理论与方法、医政、法医、脉法、胎产、经络灸法、针灸腧穴、方剂药物、中医临床各科病证方治等; 4.学术价值大。这些出土医学文献长期埋藏于地下,从载体形制到文字内容均真实地保存了古代文献的原貌,因此可从中发现、发掘新的有价值的医学资料,充实、完善中国医学史的内容。也可利用这些原始医学文献对传世的古医籍进行校勘,破释、更正古医书中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文本错误。或对亡佚的古医书进行辑复; 5.阅读研究难。由于这些出土医学文献成书于1000多年~3000多年之前,载体破损严重。如汉代及汉以前简帛,因埋藏日久,霉变剥蚀,导致文字漫漶,脱简夺文、坏字讹文比比皆是。又因这些出土医学文献时间跨度长,用字情况复杂,且不说一般人难以辨认的甲骨文、金文、籀书,仅以战国、秦汉简帛为例,就有六国古文、秦篆、秦隶、汉隶、章草等字体,加上字体漫漶、缺损,释读难度不小;又如六朝、隋唐卷子因掺入了大量当时民间流行的俗体字、异构字、自创字、讹别字,给阅读、整理造成了障碍,对正确释读文本,进而深入研究增添了难度。 二.出土医学文献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可从中探寻传世古医籍的源头,梳理中医经典的脉络 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列举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所主疾病、灸治方法,是我国最早的有关经络学说和灸治法的医学文献。将此二种帛书与《灵枢·经脉》作对照分析,可发现它们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经脉名称、循行路径、相应病症、灸法治疗等都具有许多相似、相同之处,说明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血缘关系;两种帛书原始、简朴,《灵枢·经脉》成熟、完善, 根据事物由少到多,由简单至繁复,从不完善臻于完善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灵枢·经脉》成书显然在两种帛书之后,并且直接继承了两种帛书的学术成就。可以说《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黄帝内经》的源头文献之一,为《黄帝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医学卷子《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此书经学者研究考证,发现书中医方与《伤寒杂病论》经方同出一源——汉以前的经方著作《汤液经法》。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中找到了《伤寒论》中的一些佚失千年的经方,如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等。不仅如此,还有数十首以五脏辨证补泻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开五窍救猝死诸法。如此丰富的“新鲜”材料,加上它与《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使这件流落民间的敦煌医学卷子的复抄本在当今中医医史文献学界成了研究热点。 (二)可从中发掘古代医学的成就,充实、改写中国医学史 1872年特劳伯氏(Travde)对心衰病人出现奔马律交替脉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提出“三联音律奔马律”。这种现象被命名为“特劳伯氏奔马律杂音”。难以想象的是,早在二千年多以前,我国古代那些不知名的行医者已经记录了这种现象。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揗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翻译成现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