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第一代显微镜——光学显微镜:17世纪末,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 Antoni van? 1632 - 1723)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光学显微镜,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微观世界。但由于光波的性质,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非常有限,光的衍射使尺寸小于光波长一半的物体的细节变得模糊不清。可见光的最短波长为400nm,光学显微镜最小可分辨的两点间距不会小于200nm,这就是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极限。那么怎样缩短显微镜的这种最小可辨间距呢?由此发明了第二代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第二代显微镜——电子显微镜:1924年法国物理学德布罗意(DeBroglie, Louis victor 1892 – 1987)指出,微观粒子除了具有粒子性外,还具有波动性,并且能量越大,波长越短,由此科学家便把目光投向了电子。如果能用高能电子束代替光束,而电子束的波长远小于光束的波长,那么不就可以大大提高显微镜的分辨力了吗?在20世纪20年代末,鲁斯卡(Ruska, Ernst)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电磁场控制电子束的运动方向,将通过样品,带有样品微观结构信息的电子束再打到荧光屏或照相底片上,形成分辨率极高的图像。终于在1933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开创了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新纪元。鲁斯卡因此分享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电子显微镜存在着很多不足,高速电子容易透入物质深处,低速电子又容易被样品的电磁场偏折,故电子显微镜很少能对表面结构有所揭示,表面物理的迅速发展又急需一种能够观测物质表面结构的显微术,因此80年代诞生了第三代显微镜即扫描隧道显微镜。第三代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类能够实时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扫描隧道显微镜因其可直接观察物体表面原子结构而不会对样品表面造成任何损伤,而被广泛应用于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并成为钠米加工的关键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可以在各种样品表面上进行直接刻写、光刻以及诱导淀积和刻蚀等,它还可以把吸附在表面上的吸附质如金属小颗粒、原子团及单个原子等从表面某处移向另一处,即对这些小颗粒进行操作。STM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为用不同材料的微小粒子来构造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它还可用来研究粒子之间或粒子与衬底间的相互作用,甚至有可能用一个个原子构造分子或者把分子分解成一个个原子。 * * * * 第一代显微镜——光学显微镜:17世纪末,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 Antoni van? 1632 - 1723)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光学显微镜,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微观世界。但由于光波的性质,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非常有限,光的衍射使尺寸小于光波长一半的物体的细节变得模糊不清。可见光的最短波长为400nm,光学显微镜最小可分辨的两点间距不会小于200nm,这就是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极限。那么怎样缩短显微镜的这种最小可辨间距呢?由此发明了第二代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第二代显微镜——电子显微镜:1924年法国物理学德布罗意(DeBroglie, Louis victor 1892 – 1987)指出,微观粒子除了具有粒子性外,还具有波动性,并且能量越大,波长越短,由此科学家便把目光投向了电子。如果能用高能电子束代替光束,而电子束的波长远小于光束的波长,那么不就可以大大提高显微镜的分辨力了吗?在20世纪20年代末,鲁斯卡(Ruska, Ernst)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电磁场控制电子束的运动方向,将通过样品,带有样品微观结构信息的电子束再打到荧光屏或照相底片上,形成分辨率极高的图像。终于在1933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开创了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新纪元。鲁斯卡因此分享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电子显微镜存在着很多不足,高速电子容易透入物质深处,低速电子又容易被样品的电磁场偏折,故电子显微镜很少能对表面结构有所揭示,表面物理的迅速发展又急需一种能够观测物质表面结构的显微术,因此80年代诞生了第三代显微镜即扫描隧道显微镜。第三代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类能够实时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扫描隧道显微镜因其可直接观察物体表面原子结构而不会对样品表面造成任何损伤,而被广泛应用于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并成为钠米加工的关键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可以在各种样品表面上进行直接刻写、光刻以及诱导淀积和刻蚀等,它还可以把吸附在表面上的吸附质如金属小颗粒、原子团及单个原子等从表面某处移向另一处,即对这些小颗粒进行操作。STM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为用不同材料的微小粒子来构造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它还可用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