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docxVIP

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 义 二、儒家思想脉络中「经典性」之三个面向 从东亚儒家思想脉络来看,「经典性」至少包括三个重要内涵: 社会政治的内涵,(2)形上学的内涵,(3)心性论的内 涵。我们引用儒者释经的相关言论,依序加以论述。 (1)社会政治的内涵:儒家定义下的「经典性」,第一个组成要 素就是经典必须具有社会政治的内涵,坐而言可以起而行,致天下 于太平。这种特质源自古代 中国 政教不分之传统,古代贵族以 《诗》《书》《礼》《乐》等经书治理国家,统领众庶,所谓「王 官学」就是贵族之学。从《左传》记载可见,春秋时代(722? 481B.C.)的行人,在外交场合常引用《诗》《书》作为修辞之依 据,甚至春秋各国在战事场合中也常引《诗》以证成自己之立场。 到了贵族凌夷,「王官学」没落,「百家」之学大兴,民间学者杂 然纷起,而孔子(551-479B.C.)尤开其先河。 自孔子以降,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经典必须通 过批导现实世界进而改变世界。孟子(371-289B.C.)可能是最早提 出这种看法的哲人,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 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祷机》,鲁之《春秋》,一 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 矣』」(《孟子#8231;离娄下》)。孟子认为孔子之所以因鲁史而 作《春秋》,乃是为了从史实中求史义,以致天下于太平。这种将 经典视为社会政治之宝典的看法,几为汉代人之共识,太史公司马 迁(145W6B.C.)解释孔子作《春秋》之意说: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 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 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 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別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 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从孟子到司马迁所主张的「经典性」之社会学与政治学内涵,确属 言之有据,孔子早就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8231;子 路》),从孟子以降许多儒者所定义的作为社会学与政治学的「经 典」,确实与孔子的说法互相呼应。 经典作为社会政治运作之宝典,在两汉时代不仅是「经典性」的重 要定义,更是社会与政治运作的事实。诚如皮锡瑞(鹿门,1850? 1908)所说,汉代政治实受经典之主导,「武宣之间,经学大昌, 家数未分,纯正不杂,故其学极精而有用。以〈禹贡〉治河,以 〈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 经之益也。」在两汉时代,五经应用于施政的实例可谓不胜枚举, 具体的说明经典的政治学涵义在现实世界中的落实。 如果「经典性」是建立在经典的社会政治性之上,那么经典中的 「道」就是一种批导并改变现实世界的具体原则与策略,诚如董仲 舒(C.179C104B.C.)所说:「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 乐皆其具也。」这种经典中的「道」是彻底的「人道」而不是「天 道」,这种「人道」并非不占时间与空间的、作为抽象范畴的形上 学之「道」。在这种思想脉络下,汉代人特别重视《春秋》这部经 典,实在是理所当然,事所必至。 德川时代(1600-1868)的日本儒者也多半从社会性与政治性来定 义「经典性」。从十七世纪古学派大师伊藤仁斋(维桢,1627? 1705)以降,日本许多儒者都不满朱子(晦庵,1130J200)在「人 道」之上另立「天道」,他们对宋儒之形上学倾向皆特加批判。他 们多半主张儒家经典中所谓「道」,就是人伦日用之「道」,伊藤 仁斋在《语孟字义》中的一段话,很具有代表性,他说: 道,犹路也,人之所以往来也。(……〕大凡圣贤与人说道,多就 人事上说。(……)凡圣人所谓道考,皆以人道而言之。(……〕 道者,人伦日用当行之路。 伊藤仁斋认为儒家经典中的「道」,就是「人伦日用当行之路」, 因为: 人外无道,道外无人。以人行人之道,何谓知难行之有!夫虽以人 之灵,然不能若羽者之翔,鳞者之潜者,其性异也。于服尧之服, 行尧之行,诵尧之言,则无复甚难者,其道同也。故孟子曰:「夫 道一而已矣。」若夫欲外人伦而求道者,犹捕风捉影,必不可得 也。〔……〕天地之间,唯一实理而已矣。 仁斋所谓「实理」就是具体的社会政治事物,而不是超越的形而上 的世界。 十七世纪伊藤仁斋以「人伦日用」之「实理」界定儒家经典中的 「道」,也获得十八世纪下半叶大阪怀德堂儒者中井履轩(名积 德,字处叔,号履轩,1732J817)的呼应。中井履轩解经,极力批 驳朱子学,并强烈主张经典中的「道」的人间性格,他说:「道元 假往来道路之名,人之所宜践行,故谓之道也。所谓圣人君子之 道,尧舜文武之道,皆弗离乎人矣。《易传》诸书乃更假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