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造力教育:研究与建议
创造力教育:研究与建议一一 “海峡两岸超常人才教育”研讨会提交论文
Education for creativity: Empirical findings and critical reflections
岳晓东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香港九龙塘达之路
Xiaodong YUE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tudie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owloon
Hong Kong
摘要
本文提出,中国学生对创造力的认知普遍存在缺乏个性动机、缺乏审美感、缺乏幽默感、 缺乏多元化认知、重业绩而轻审美的问题,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普遍存在思维训练标准化、 发散思维萎缩化、知识学习无活力化、学术理论权威化、创造力代表认知非凡化的问题,中 国教育过分强调逻辑-数学智力、顺从性学习习惯、竞赛性学习活动、成绩导向的学习评估、 学习竞争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应加强多元智慧、发现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幽默式教育和学 习智慧的运用。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力认知 创新教育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对屮国人创造力的研究,总结出小国人在创造力认知与教育上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以为今后同类研究作引玉之砖。
中国学生创造力表现的五大发现
创造力驱动缺乏个性动机(Lack of self-oriented motive for creativity)
大量的调查表明,要培养一个人的创造力,也要培养与创造力相关的个性特征。这主要 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人格品质(1)。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 斯坦伯格发现,个体屮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兴趣源于对事物的 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 性活动(2) o但我的研究表明,中、港大学生对创造力动机的认知均不注重个人价值的实 现(3) o这仍是中国学生创造力开发与教育的重大阻碍。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一个学生从小学升到大学,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测验与考试。 如此“千锤百炼”之后,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概念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就心理学而言,追求标准答案会给学生的认知发展带来种种的学习负迁移和功能固着效应。 这突岀表现为沿袭固有的处事惯例、首印效应、权威崇拜和无批判意识等现象。它们本质上 都是人思维活动屮的一种定势状态(4)。这正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的那样:“孩 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
创造力认知缺乏审美感(Lack of recognition for aesthetics)
有研究表明,西方人对创造力的判断甚注重审美显著性(aesthetic salience),甚强 调审美性、艺术性、幽默感等因素对创造力的作用(5);而中国人对创造力的判断甚强调 实用性、道德性、良好品德对创造力的作用(6),而缺乏对审美观的重视(7)。创新的多 样性与个性化表现得到了大力倡导,那些在诗歌、戏曲、咅乐、美术、雕塑、哲学等领域有 发散性思维、独创性作品的人物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代表(8) (9) o我对港、穗大学生的 调查发现,两地大学生均不重视艺术感对创新能力的关系(10) 0
中国人对创造力的理解建立在集体主义价值观(collectivistic values)基础之上, 注重道徳规范和政一治规范的制衡作用,并缺乏审美观(11)。这种理解根植于中国文化中 的知识功利主义(intellectual utilitarianism) (12)。它可谓是一种对知识信息及其 用途之价值判断的实用主义倾向。它突出表现为对于知识的追求重内容过于重形式,重成效 过于重结果。这十分不利于对创造力认知多元化、多样化的要求。
创造力认知缺乏幽默感(Lack of recognition of humor)
西方学者大多视幽默为创造力的核心特征,美国学者其至将幽默视作创造力与国民素质 的核心特质。大量研究表明,有幽默感的人会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与乐观人格,所以西方人 倡导幽默,也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潇洒,更快活。此外,幽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人际交往能 力,获得更多的人际和谐。在西方社会,幽默往往是开启人际沟通之门的钥匙(13)。但在 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中,幽默始终扮演着最不重要的角色;在中国人对创造力特质的认知中, 幽默能力也被忽视。这种认知范式根源于中国传统道徳理念中注重礼仪规范和政一治规一范 的儒家文化之长期禁锢(14)。我对北京、广州、香港、台北的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中国人 对创造力特质的认识不包含幽默的特质(15)。我对内蒙古大学生的研究也表明,虽然被访 学生都很看重幽默对健康人格的作用,却不看重幽默对创造力的影响。
创造力代表人物认知缺乏多样性(La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