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PAGE 1
一位實習教師學習國小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
李源順 楊棻雅 何佳恩
臺北市立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學系
(投稿日期:96年4月8日;修正日期:96年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在教育實習期間,一位學生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能,以及她的數學教與學的信念。她是一位師範院校的公費生,就讀於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組四年級。資料收集包括她的課堂札記、教學觀摩心得、教學演示、教學實習、教學評論、教案、與網路社群的互動、以及訪談資料。資料的信度和效度則由上述資料進行三角校正。研究結果發現,個案學生教師在學期間對於學理的學習都用自己的認知來詮釋,因此對於數學學理的詮釋有些相符、有些出現偏差的情形。對於數學知識的認知和學生的認知知識有時也會和師資培育者的說法相左但也合理的情形。她的教學方式,雖然偏向講述或引導的教學方法,但是她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重視營造數學感的教學,以及能處理學生的迷思概念。她之所以會偏向講述或引導的教學方法,主要和她偏向傳授觀與接受觀的教與學的信念有相關性。從個案學生教師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一個臆測:假如一位教師有非常不同的教與學經驗,他可能對不同學習階段有不同的信念,或者不同學習能力有不同信念的動態觀點。同時,有動態教學信念的教師與他是否能進行多元優選教學方法的相關性,也值得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數學教學實習,數學教學知能,動態教學信念
李源順,楊棻雅和何佳恩(2007):一位實習教師學習國小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47,89-122。
壹、前言與研究目的
一位想要從事教職的學生教師,在師資培育機構所開設的教育實習課程,以及在實習學校所進行的教學實習課程,是學生教師對教育理論進行教學實作的初體驗課程。有學者(王秋絨,1991;Maclean, 1992)將教師的專業發展依身份的不同劃分為師資培育階段、實習導入階段、合格教師發展階段。其中師資培育階段是學生教師學習教育理論的場域,而教育實習和教學實習課程則是學生教師第一次有較長期的機會,將培育階段所學的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務的課程,藉以了解、驗證和修正理論(黃政傑,1988)。因此,它是理想與實際交戰的中途島,是學生教師由學生變為老師的關鍵期(張芬芬,1993)。
研究者發現某師範學院(現在升格為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系為了讓該系學生教師有更多的數學教學實務經驗,因此在大四的教育實習課程之外,特地開設了第一屆的數學教學實習課程。本研究的目的想藉此機會觀察一位大四學生教師的學習數學教學,探究她所認知的數學教學知識、展現出來的數學教學知識與教學實作。
教與學信念影響一個老師的實作表現。一些研究(Ernest, 1988; Lerman, 1990;Chin, 1995)證實數學教師的教學實務受到其信念的影響。研究者發現個案學生教師在師資培育課堂中參與討論時,頗有其主見。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也想進一步探究個案學生教師的數學教學與學習信念。至於其他教與學相關的信念,例如對數學本質的信念…等等,本文因資料收集時間與充份性等問題,在此不加以探討。
文獻探究
本節旨在探究數學教學相關的文獻,做為研究的基石。
數學教學知識與實作
學者(Fennema Franke,1992;Koehler Grouws,1992;李源順,1999;林碧珍,2000)指出數學知識,對學生認知的知識,以及教學法知識,是數學教師不可或缺的三個知識領域。Fennema Franke(1992)對文獻探究數學教師的知識,認為數學教師的數學知識(Knowledge of mathematics)、學習者數學認知的知識(Knowledge of learners’ cognitions in mathematics)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等三類教學知識,在特定脈絡中動態的交互作用著,進而形成教師的教學知能。教師的信念(Beliefs)則是潛在與教師知識互動著。
Koehler Grouws(1992)從數學教學的研究歷史的角度進行文獻探究,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也就是教學實作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無時無刻的在班級教學過程中互動著,此互動過程影響學生的認知和情意的學習成果。
在此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行為受到教師的學科內容知識(Knowledge of content)、學生學習知識(Knowledge of student learning)和教學法知識(Knowledge of pedagogy),教師的態度(Attitudes),教師對教學和數學的信念(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mathematics),以及學生的特性(Pupil characteristic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