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及近代的转型.pptVIP

第四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及近代的转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社会科学在19世纪末期才明显地影响中国的文化结构,这与甲午战争的中国惨败很有关系。严复翻译而成《天演论》等书,是一个重要的转机,从此西方学术理论、思想文化以更强劲的声势影响了中国社会,外国史地知识也比前一阶段更广泛地传播于中国。甲午战后,中国学者普遍开始对日本予以关注、考察和学习,西方的史学理论最先是从日本获得。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得以阅读日本学者浮田和民按照西方史学理论撰写的《史学通论》,遂综合发挥,于1902年发表高倡“史界革命”的《新史学》,影响广大,这是史学近代转型的号角。这一年,旅日学者汪荣宝编译了《史学概论》一书,邓实在刊物上连载《史学通论》,陈黻宸发表《独史》一文,皆批判中国传统史学的缺陷,要求转变史学观念。因此,20世纪初中国史学的转型乃大势所趋、无法遏止。 20世纪20年代之后,翻译西方史学理论著述及中国学者撰写此类著述,都渐渐形成高潮。(美)鲁滨逊《新史学》、(法)朗格瓦诺、瑟诺博思《史学原论》、(法)施亨利《历史之科学与哲学》、曹佐熙《史学通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李大钊《史学要论》、杨鸿烈《史学通论》等等,皆问世并且广泛流行,传统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历史观念与史学理论的近代化转型基本实现。 2、梁启超与中国“新史学” ????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 次年访康有为,为其折服,遂从学康三年,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广读西书。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 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 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目录页 梁启超的“新史学”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除了呼吁“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外,还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以进化史观为指导阐释历史撰述的性质和目的;激烈抨击中国传统史学。 梁启超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把史学研究认定为寻求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并求得其公理公例,这样明确 的认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他特别强调指出:“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历史者,以 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运用进化论看待客观的历史、解释撰述的历史,遂认定史学的发展对历史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史学与 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 ???? 对于传统中国史学,梁启超认为:“兹学之发达,两千年于兹矣。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何 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这四端是,“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 不知有理想”。他进而认为“缘此四蔽,复生二病”: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是相 斫书、墓志铭、蜡人院的偶像。(梁启超:《新史学》) 梁启超“新史学”之“三变” 自1901-1902年起,到他晚年,他的新史学主张,至少经过了三次大变革。 1、1901-1905年,他一心向慕西学,立意以流行的民族中心史学为师,特征是服膺进化史观,主张史家应以记述人群进化与竞争并阐明优胜劣败之理为研究主题,进而刺激爱国情操。 2、1912年,自日本归国以后,其新史学义例乃一变而求中西结合,既看重寻求因果关系的新职能,亦肯定“据事直书,其义自见”的旧“正轨”。 3、自1920年起,其重要著作多爱以新眼光看旧学问,并图赋以新生命。在胡适重方法论的影响下,也开始重视方法学。这时他以前提倡的“史界革命”转换为“史之改造”。 3、王国维的“古史新证”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1901年赴日

文档评论(0)

微微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