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組 長青菜園與才藝研習班 組長: 洪鈞瑋 組員: 葉文捷 劉書蘋 陳奕君 林家妤 劉玲諭 莊劭萱 目錄 社區簡介 社區活動中心 社區活動中心成立之目的 社區福利化之前言 社區福利化之基本理念 社區福利化之目地 長青菜園介紹 才藝研習班─媽媽教室 參考資料 社區簡介1─1 馬興社區位於秀水鄉最北部,人口約一千二百多人,居民生活勤儉樸實,農產品以水稻為主。馬興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原是平埔族馬芝遴社的居地。 清雍正三年,閩省泉州府南安縣王、余兩姓、晉江縣陳姓、與漳洲府「馬姓」等先後由港登陸,四散棲居,爾後由閩省各地陸續移民,至乾隆初年逐漸形成部落姓。 社區簡介1─2 先民自登陸後即在今之馬興地區定居,乾隆末年,陳益源家族渡台開基祖陳文德自泉州府同安縣隻身渡台,其長子陳榮華於道光二十六年間建造益源大廈,由於其妻為馬姓之女,為讓其妻日後留存紀念,及家室能更加興旺,遂將定居之地命名為「馬興」。營造社區的新空間、新經濟、新生活、新文化,是馬興社區總體營造的努力重點。 社區活動中心 活動中心位於彰馬街和民主街的交點上,在這裡有社區托兒所、長壽俱樂部、媽媽教室。社區活動中心是社區舉辦各項活動的最主要場所之一。 社區活動中心成立目的 現代社會人口結構趨勢偏向老年化,使得我們不得不注意到現今老人們的關懷與照顧,每個人都會漸漸老化,假設此時在所有設備皆齊全的條件下,加上良好的環境,就是個養老的好所在;再者,若這個環境是自己十分熟識的地方,何樂而不為呢?於自己熟識的街訪鄰居、以及完整的關懷老人制度,相信這是人人所嚮往的,那我們為何不在自己年輕時致力於社區營造與規畫,讓我們的社區亮起來,成為大家能安心養老的天堂! 社區福利化之前言 社區照顧是福利社區化中最重要的一環,尤其社區工作、福利社區化及社區照顧彼此是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即三者皆以社區為基礎,目的同為尋求社區人民幸福生活,理念同樣強調非正式的社區自給自足、居民自助互助,皆企圖建立一社區服務網絡;尤其,社區照顧是以社區中弱勢或失能者,甚或其家屬為照顧對象,福利社區化所含括的對象擴及所有具社會福利需求的社區居民,服務範圍自然較社區照顧廣泛。 社區福利化之基本理念 社區福利化的基本理念最主要是「在社區內」提供服務:將需要關懷、照顧的弱勢族群留在自己社區內,給予關懷與照顧。其次是「由社區」提供服務:經由社區願意付出愛心奉獻的居民,為社區內的弱勢族群提供溫馨的服務。以及「為社區」提供服務:建立社區居民休戚與共,相互扶持的生命共體意識(蕭玉煌,2002)。因此,福利社區化的運作最主要目標在於社區內部資源的開發、志願服務組織形成以及促成社區意識。 社區福利化之目的 社區福利化的目的,在於期望藉由結合社區內外各種的社會機構、團體的資源,重新強化家庭鄰里社區之非正式照顧網絡的機能和力量,建立社區體系和服務網絡輸送,使社會福利落實於基層,以支持家庭照護功能,特別是在老人及失能者部分。由於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急遽和主要生產人口就業模式的改變影響,加上現行老人入住安養機構意願比例偏低,許多老人因而呈現至少白天,或是全天時間是單獨生活,更突顯社區式照護功能需求性的提升,讓老人及失能者能在自家中生活,並且得到社區資源的支持。 長青菜園1─1 長青菜園為陳理事長熱心捐地,長青菜園不僅提供關懷據點自給自足,老人勞動養身,被種植的菜還供應每日關懷據點所需的村民們享用。 長青菜園1─2 長青菜園於97年11月開始闢建,除了生態園區(池)提供關懷據點老人舒展筋骨、勞動養身空間外,更為鄰近國小社區學童最佳的戶外教學環境。 長青菜園介紹─菜圃 現在長青菜園規劃一塊屬於關懷據點老人專屬菜園,約有1.2分地,分別由三十位社區老人認養,隨四季種植應時蔬菜,並且將據點回收廚餘拿來當肥料,產出的蔬菜提供關懷據點老人食用,菜園照顧、種植、採收、翻土等工作由社區老人認養,他們利用自己過去經驗自行灌溉種植蔬菜,細心照顧這些蔬菜,這樣分工使老人們有一個學習、運動、聯誼與分享的機會,是很有趣的休閒活動。 長青菜園介紹─餐廳 這裡的飯菜幾乎都是菜園裡栽種,不灑農藥,非常健康。有時也會有飯後水果,供長者們自行取用。 在餐廳中也會擺設長者們的創作,讓餐廳多增添了馬興社區的特色。在這裡也有以前的照片,供大家回味。 餐廳的桌子是以圓桌為主,主要希望能夠營造出溫馨團圓的感覺,讓阿公阿嬤們在吃飯時,也能有和樂的用餐氣氛。 才藝研習班─媽媽教室之紙黏土班 社區媽媽教室每週一的紙黏土才藝班,由李秀珍老師所教授,原以關懷據點老人為對象後深受社區婦女及義工歡迎遂開放民眾參與,99年整年度不墜的製作「十二生肖動物」:鼠牛虎到雞狗豬十二隻動物陸續被完成,老師並用心去挑選精美時鐘座,串聯成造型時鐘,廣獲好評! 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