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ppt

  1. 1、本文档共1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诸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内容? 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和探讨中国的古代文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对应关系。 诸论 文学批评之形式,皆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必具,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发为篇章,散见其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甄采诸家,定为选本,从此去取,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集》,三也。亦有选家,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具,四也;宗旨具在,而见于他人之书,如山谷之说,五也;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 (朱东润)    或者谓文学批评之盛衰,每视文学之升降为转移,斯又不然。(朱东润) 第一讲 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 第一讲 儒家文学批评思想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泰伯》) 从我陈蔡间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孔子所言之“文”,当指学问。后人或据四科之序,文不在上,以证孔子重德而轻文之旨;以文行忠信之次论之,其说不可尽信。 孔子许多话,其实不在论文学,然后人引申而用之于论文学。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第一讲 儒家的文学观:孔子的文艺观 孔子论《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第一讲 儒家的文学观 第一讲 儒家的文学观:孟子的文学思想 1、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2、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第一讲 儒家的文学观:荀子的文学思想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论》) 第一讲 道家的文艺思想     老子提出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样著名的命题。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原本是指“道”的特点,但这也符合他对文艺与美学的要求。他认为最美的空间没有疆域限制,最美声音乃天籁之声,最美的形象就在想像之中。没有局限和执拘,才会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和体会,才有最美好的东西出现。     第一讲 道家的文艺思想 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而人为造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而且还会妨害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对人们的审美意识起一种破坏作用。他说:“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第一讲 道家的文艺思想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人只有虚静了,才能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庄子在论传说中的能工巧匠佳时还说过:“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即腰),

文档评论(0)

jingp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