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科医生知识窗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
第八讲 心律失常总论
李中健 李世锋 申继 李帅兵 刘儒
作者单位:450014 郑州,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通信作者:李中健,E-mail:lizhongjian56@126.com
1.概述
正常的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发放的激动先传至心房,形成P波,然后按一
定的传导速度沿传导系统下传至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引起心室激动,
形成QRS-T波群。心脏激动的起搏频率、传导顺序、激动在心脏各部位的传导速度任何环
节发生异常即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分类法有两种,以发病部位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
室性心律失常;按发病机制分为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和激动起源并传导异常。心
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金标准”,是任何仪器不能替代的检查方法。其临床意义主要
取决于病因、心律失常的性质、持续时间及心脏的基础情况。
2.分类
2.1 按发病机制分类
2.2 按心率快慢分类
1
3.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激动起源异常和/或激动传导异常。
3.1激动起源异常
窦房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的远端和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等处的心肌细
胞均具有自律性。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其内在病变,均可导致不适当的激动发放。
此外,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心房、心室肌细胞,亦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各种异常
自律性,诸如心肌缺血、药物、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增多等均可导致自律性异常增高而
形成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主要由三种因素引起: ①自律性增高:交感神经
兴奋可引起自律性增高 (出现异位节律点);内分泌异常如甲亢可引起自律性增高 (快速性
+ + +
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 (K等),如血K 升高,有利于兴奋折返形成,血K 降低,异位点
自律性升高。②自律性抑制:超速抑制是防止潜在起搏细胞活动的主要机制。在窦房结功
能障碍时,超速抑制减弱,潜在起搏细胞成为主要起搏细胞。③异位起搏点传入阻滞:窦性
激动不能传入和控制异位起搏点,引起异位心律。其他,当出现心肌缺血时,无自律性的
心肌细胞成为异常节律点而形成异常节律。
触发活动是指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肯野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
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达到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多见于局部儿茶酚胺浓度
增高、心肌缺血-再灌注、低血钾、高血钙及洋地黄中毒时。早期后除极化是在一个动作电
位尚未完全复极时,即在该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及复极化3期早期,又出现新的除极化波,
由于早期后除极化波可以传播,从而可以产生快速心律失常。
3.2 激动传导异常
折返是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发生机制。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是传导异常,它包括:
①心脏两个或多个部位的传导性与不应期各不相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环;②其中一
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③另一条通道缓慢,使原先发生阻滞的通道有足够时间恢复兴
奋性;④原先阻滞的通道再次激动,从而完成一次折返激动。激动在环内反复循环,产生
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终止折返的方法有:①取消单向阻滞,同步复极;②延长不应期,
+ +
如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等Na通道阻断剂可延长不应期,同时抑制K外流;③加快传导速
+
度,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K转运促进剂可加快传导速度;④缩短传导路径,如二尖瓣
狭窄矫正。
折返激动、触发激动和自律性升高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心脏起搏点的自
律性和传导性的降低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兴奋前膜电
位水平:心肌缺血和高血钾可引起膜电位下降,进而引起动作电位除极速率与幅度的下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