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化遗传病.ppt

  1. 1、本文档共1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四、受体蛋白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发病机理: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缺陷,该受体基因定位于19p13.1-p13.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因为LDL受体缺陷,LDL不能进入细胞,使细胞内的胆固醇的反馈抑制受阻,对β-羟基- β 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解除,致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增高,血液及细胞内胆固醇堆积而致病。 * * * 临床特征:纯合子患者(1/1,000,000) (1)冠心病 几岁到十几岁发病 (2)黄瘤(xanthoma)肌腱 皮肤 (3)角膜弓(老人环) 杂合子患者(1/500) (1)冠心病 男平均43岁 女平均53岁发病 (2)黄瘤(xanthoma) 皮肤黄瘤 (3)角膜弓(老人环) 遗传方式:AD * 黄瘤 * * 五、膜转运载体蛋白病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铜代谢障碍,Wilson disease(1912) 发病机理:WD基因突变,引起它编码的ATP酶构像改变或导致其功能区结构改变,使ATP酶功能减弱甚至消失。铜不能在肝内与铜蓝蛋白结合,也不能随胆汁分泌而排泄,使铜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损伤细胞膜,线粒体等。 * WD基因位于13q14.3,全长约80kb,编码1411个氨基酸, 是P类ATP酶家族中的一员。WD基因编码的WD蛋白有3个主要功能区: 1)金属离子结合区; 2) P类ATP酶功能区; 3) 6个跨膜螺旋区和一个双亲媒性区,间插于整个多肽链中。 * 临床特征: (1)K-F(Kayser-Fleischer)环 (2)肝脏损害(肝硬化) 10岁以前发病 (3)神经症状 :基底神经节豆状核变性 10岁以后发病 (4)精神症状 遗传方式:AR 发病机理: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G-6-PD缺乏症(伯氨喹啉敏感、急性药物性溶血、蚕豆病)p231 药物遗传 基因定位于Xq28, 其基因的主要突变形式是点突变,由此而产生的生化变异型已报告128种,中国人中有15种。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士兵使用伯氨基喹啉来预防疟疾,约10%的黑人士兵发生溶血,少数白人士兵(地中海血统)也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贫血。 后来发现这种药物诱发贫血的基础是G6PD的遗传性缺陷。 从此建立了药物遗传学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溶血症状。 可分为三型: (1)暴发型:突然出现溶血的危象,深度昏迷、惊厥,处理不当可在24-48小时内死亡。 (酶活性小于正常的60%) (2)轻型:头痛、恶心、呕吐,四肢疼、腹痛,短期内有血红蛋白尿和轻度贫血。 (3)顿挫型:只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无血红蛋白尿。所以不被诊断为G-6-PD缺乏症,易被忽视. 产自南美洲的狨猴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成年猴的体重只有100克,身长仅为35厘米。 2007.5.16,在意大利的一家公园里,一只患有白化病的小袋鼠在与它的“妈妈”玩耍。这只名叫“Pino”的小袋鼠出生还不到2个月 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仅能通过物理方法遮光以减轻患者不适症状; 患者应当避免日晒,外用避光剂 * (二)糖代谢病 1、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 发病机理:半乳糖血症是机体不能转化半乳糖及其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特征为血和尿中半乳糖增高。 * I型 经典型 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该基因定位于9p13 II型 非经典型 缺乏半乳糖激酶,该基因定位于17q21-q22 III型 缺乏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 1. 喂乳后几天出现呕吐、拒食、呈昏睡状、腹 泻、失重 2. 一周后,肝脏损害症状黄疸、肝脾肿大、腹水 3. 几个月后,智力发育障碍,蛋白尿,氨基 酸尿,白内障(半乳糖醇, 改变晶体状体 渗透压,使水分渗入)等。 4.生长发育障碍 遗传方式:AR 临床特征 * 粘多糖是由蛋白质和氨基多糖构成的糖蛋白。粘多糖积累症是由于糖苷酶(glycosidase)或硫酸酯酶(sulfatase) 缺乏,造成酸性粘多糖部分分解产物如硫酸皮肤素 (dermatan sulfate)和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等在各种组织中累积而致病。 粘多糖累积症7种类型 2. 粘多糖积累症(MPS) (1)MPS-I型 MPS-I-H型(Hurler 综合征) 临床表现: (1)特殊面容、面容粗犷 (2)渐进性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