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骨的成分 骨代谢激素 [Ca]×[P]=30-40(以mg/dl为单位) [Ca]×[P]>40 钙磷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 [Ca]×[P]<35 妨碍骨组织钙化,可发生佝偻病或 软骨病 1、碱性磷酸酶(ALP):ALP由骨、肝、肠、肾、胎盘等同功酶组成,同功酶B-ALP占TALP的50%,由成骨细胞分泌,成骨时升高。 骨更新率增加的代谢性骨病如畸形骨炎、先天性佝偻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转移癌及氟骨症等显著升高。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约60%骨ALP升高, 老年骨质疏松症形成缓慢,ALP变化不显著 2、骨钙素N-MID(ostcocalcin)是骨骼中含量最高的非胶原蛋白,由成骨细胞分泌。通过BGP的测定可了解成骨细胞的动态,是骨更新的敏感指标。 3、 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 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 Ⅰ型胶原是骨组织中唯一的胶原,占骨基质有机成分的90%以上。 成骨细胞先合成Ⅰ型前胶原,骨沉积后为Ⅰ型胶原。 PICP是反映骨形成及反映Ⅰ型胶原合成速率的特异性指标 ?-CrossLaps ( ?胶原特殊序列)临床应用 ?-CTX (I型胶原羧基端肽) 是I型胶原降解所特异的产物; 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 增高反映了骨吸收程度的增加,骨质流失的增加,多见于骨质疏松症,Paget’s病(变形性骨病)。 用于检测骨质疏松症或其他骨疾病的抗吸收治疗疗效。 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代表骨吸收的标志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 I型或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 I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多见于青少年, 一般伴有遗传病史, 女性多见(女性哺 乳和妊娠期所致的骨质疏松往往也归入此类骨质疏松症) X线检查 骨密度(BMD)测定 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钙、镁、磷检测 骨代谢标志物(吸收、合成、转换)检测 β-Crosslaps (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 β-胶原降解产物) total P1NP (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 N-MID Osteocalcin ( N 端骨钙素 ) 25-OH维生素D3 其它指标检测 甲状旁腺素、睾酮、雌二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尿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 (一)分类 1.纤维性骨炎 2.铝相关性骨病 3.混合型骨营养不良 (二)骨代谢实验诊断指标 血钙、磷的检查 碱性磷酸酶活性:晚期纤维性骨炎时显著增高。 1,25(OH)2D3水平:水平下降提示维生素D缺乏。 血甲状旁腺素:纤维性骨炎增高。 血浆铝含量:铝中毒相关性疾病时显著增高。 去铁胺试验:诊断铝中毒相关性疾病的可靠指标。 ■ 新形成的骨基质(类骨质或骨样组织)不能正常地完成骨矿化的一种代谢性骨病 ■ 临床表现 儿童-表现为佝偻病 成年人-骨质软化症 骨软化,骨痛、畸形和骨折 ■ 实验室检查 血钙正常或下降,血磷下降更明显。血清(Ca).(P)乘积明显低于正常 尿钙减少;尿磷可正常或升高 血ALP升高, ALP同工酶示骨源性ALP比例增多 血PTH多升高 活性维生素D降低 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 又称畸形性骨炎或Pagets病 ■发病机理 为骨重建异常所致的临床综合症,临床特点是过多的 破骨细胞失控后引起高速骨溶解,导致成骨细胞增多 和骨形成过多,生成的骨组织脆弱。 可能有遗传易感性。 ■临床表现 取决于骨骼受侵袭的部位,颅骨、股骨、骨 盆和脊椎是最常受累部位。 ■实验室检查 血清ALP、B-ALP增高 尿脱氧吡啶酚、羟脯氨酸增高 血Ca、P、Mg和PTH多正常(大面积稳定的Pagets 病血钙可明显升高) 变形性骨炎 肾性骨病 肾脏疾病的试验诊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