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
诗词知识---写诗填词ABC(引用自寒冰的)
关于写诗填词,网上的贴子很多,但一般写得都太复杂,并不适合于初学,尤其多数是从学习欣赏诗词的角度介绍诗词的基本知识,对如何学写诗词针对性不强,不少内容并非学写诗词所必须了解掌握的,而有些必须了解掌握的又没有谈深谈透。还有些帖子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过于求简化,表述上存在很多不严谨之处,甚至包括严重的错误,容易形成误导。有感于此,我试从初学诗词写作的角度,来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笔者自身也才疏学浅,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即古风)和格律诗(即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格律诗在写作上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今人写旧体诗一般也以格律诗为主,故有必要对其格律要求先有个了解。本文所说的诗,如非特别注明,指的都是格律诗。关于词,所指很明确,就不多说明了。
一、为什么要学格律
诗的格律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大致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到了盛唐、中唐时期经过诗人的大量创作实践才逐步有了一套定型的规则。后来的诗人写旧体诗除了故意模仿古风效果的以外,都是严格地按照格律的规则来写的,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旧体诗的高峰是唐诗,唐诗中大部分都是格律诗,不合格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古风,这是一种特殊的诗体,往往篇幅较长,句式长短不一,中间经常转换韵脚,二是创作于格律未定型的时期,多见于初唐和盛唐早期。唐朝以后的诗人直到现在写的旧体诗,基本都是格律诗。词形成的时期略晚,大概产生于盛唐时期,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极盛。词从一开始就是有格律的。
讲究格律,写起诗词来难免束手束脚,是无聊文人的文字游戏或作茧自缚吗?不是。诗之所以讲究格律,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区分平仄,声音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时见对仗,字面上下呼应,和谐美观。词的格律最初是为了能入乐演唱。后来词与音乐分家以后,格律是为了保证音律的美感。总之,格律来自诗词审美的需要。
打个比方来说,诗词的格律好比是足球比赛的规则,没有了出界、越位等规则,就不成其为足球,人家用脚踢、用头顶,你却抱着球满场跑,那只能说是在草地上撒野,充其量只能说你玩的是橄榄球而不是足球了。
格律很难学,或者说,学写旧体诗词的门槛很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就笔者所见,今人写的旧体诗词,不合格律的比比皆是,包括在报刊发表的。习惯于把这种形式上是旧体又不合格律的诗词称为老干体,即老干部写的打油诗。如果不愿被格律所束缚,可以写新诗,如果想写旧体诗,又想写得比较地道,那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化点功夫学一点格律的常识吧。
二、格律基础知识。
1、关于平仄。了解平仄的知识是写诗填词的基础。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的区分是基于汉语中音调的高低起伏。所有汉字的音调可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现代汉语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即第一声)和阳平(即第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即第三声)和去声(即第四声)。古汉语中的平声没有阴平、阳平的区别,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三类。大致说来,古汉语中的平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但古汉语中仄声还包括入声,而在普通话中已消失了。去哪里了呢?归到普通话中阴阳上去四声中了。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一、六、七、八、十在古汉语中就是入声,其中一、七、八在普通话中归入阴平,十归入阳平,六归入去声。六归入去声问题不大,因为去声本就属于仄声,但一、七、八、十现归入阴平和阳平,如不能识别,就会搞错平仄的归属。如何识别入声?如果你会江浙沪、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内蒙古等地方言中的一种,也好办,只要在上述方言中发音特别短促、有爆破音效果的便是入声,如屋北鹿独宿这句话中,在古汉语中每一个字都是入声,试着用方言念一遍,细心体会一下其音调的特点。如这些方言都不会,就要麻烦一点了,办法只有一个:硬记。好在古入声字并不太多,不到1000字。且其中相当部分在普通话中已归于上、去两声。而按前述上去两声为仄声的规则,并不影响对其平仄归属的判断,可不管它。剩下的古为入声今为阴平或阳平的汉字,是最大的干挠源。我粗粗统计了一下,至今仍在用的大概还有500多字。而这500多字中,今天常用的不过二三百字。不妨对照韵书,将常用的、今为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划出来(从最常用的开始,逐步扩大范围),空闲时化整为零,有意记一下,应该不需要化太多时间。(据说西南方言中古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会西南方言的只需对现阳平字作一辩别即可,可少作很多功课。)
下面列举今为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205个,可供优先记忆(当然,也可从中先挑几十个最最常用的,再一步步扩展):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