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火灾防护教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       铁 与 轻 轨 第七章 灾害与防护 第五节 火灾防护 一﹑地下工程火灾发生的特征和危害 ⒈排烟困难,散热慢 ⑴通常烟的扩散速度比人群疏散速度快得多。烟的水平扩散速度一般为0.5~1.5m/s;无阻挡情况下人水平步行速度为60m/min;老人和小孩最快40m/min;上楼梯速度为10m/min,单股人流平地通过量40人/min,上楼梯33人/min; ⑵地下建筑通风条件不如地面建筑,对流条件很差,因而排烟排热也不如地面建筑; ⑶火灾造成地下建筑物内人员的最初伤亡,大部分是由于缺氧窒息,中毒昏倒死亡; ⑷火灾时的发烟量与可燃物的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供气充足程度有关。部分材料在不同温度下产生烟量如表7-12。 材料名称 800℃ 400℃ 300℃ 杉木 3.6 2.1 0.4 普通胶合板 4.0 1.6 0.4 难燃胶合板 3.4 2.0 0.6 硬质纤维板 1.4 2.1 0.6 锯木屑板 2.8 2.0 0.4 E.B.P(树脂) — 6.2 4.1 聚氯乙烯 — 4.0 10.4 聚苯乙烯 — 12.6 10.0 尿基烷(人造橡胶一种) — 14.6 4.0 部分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燃烧产生的烟量(m3/g)(日本) 表7-10 ⒉高温高热全面燃烧 ⑴使用性质不同,可燃物量也不一样。地下百货商场,可燃物量为25~100kg/m2;地下铁道车站及隧道内可燃物量一般低于50 kg/m2; ⑵在地下建筑封闭空间内,一旦发生火灾,大量可燃物燃烧,室内温度升高很快,较早地出现“全面燃烧”现象; ⑶伴随室内瞬时全面燃烧,巨大能量释放,温度随时间迅速上升,如表7-13; 时间(min) 5 10 15 30 60 90 120 180 240 360 温度(℃) 556 659 718 821 925 986 1029 1090 1133 1193 火灾标准时间温度曲线值 表7-13 ⑷火灾房间空气体积急剧膨胀,烟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迅速提高; ⑸我国地下建筑先后发生过几十次火灾,都出现过高温现象。一切可燃物产生的热量,几乎全聚集在地下建筑物内; ⑹人体对高温的耐受时间如表7-14。 时间 少于5min 5min 30min 2h 4~8h 27~72h 温度(℃) 150 140 100 65~80 46~65 35~41 掩蔽人员对高温的耐受时间 表7-14 ⒊安全疏散困难 ⑴有些地下建筑内的各种可燃物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气和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气体),不仅严重遮挡视线,使能见度大大降低,还会使人中毒窒息,危害极大。 ①当空气中含氧量下降到15%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下降; ②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10%~14%时,人就会四肢无力,产生判断失误; ③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6%~10%时,人就会昏倒。 常见的可燃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如表7-5。 可燃物名称 有毒气体 木材 CO2、CO 羊毛 CO2、CO、H2S、NH3、氯化氢 棉花、人造纤维 CO2、CO 聚四氯乙烯(特氟陶) CO2、CO 聚苯乙烯 苯、甲苯 聚氟乙烯 氢化氧、CO2、CO 尼龙 乙醛氨、CO2、CO 酚树脂 氨、氰化物、CO 三聚氰胺—醛树脂 氨、氰化物、CO 环氧树脂 丙酮、CO2、CO 可燃烧物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 表7-15 ⑵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室内由于正常的照明电源切断,变得一片漆黑。 ①如地下工程内不装设事故照明和紧急疏散标志指示灯,人员根本无法逃离火场; ②地面建筑即使是月夜地面照度也有0.21x,地下建筑内无任何自然光源,加上浓烟滚滚,使疏散极为困难。 火灾时的烟,是指物质热分解生成物,即游离碳素粒子,液体微粒(一般粒径在0.01~10um),它们和同时产生的气体共同在空气中浮游、扩散。 ①烟气浓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种:质量浓度法、粒子浓度法和透光率法; ②在进行人员快速疏散规划设计时,大多由烟的光透过量中求得光学浓度来表示烟的浓度,一般用减光系数CS(m-1)表示; ③若在烟气中的光强度为I,可用下式表示减光系数、光的强度光源与受光点距离之间的关系。 式中:IO——无烟时的光强度; I ——有烟时的光强度; L ——光源与受光点的距离(m); CS——减光系数(l/m)。 (7-9) (7-10) 烟的浓度即减光系数CS与能见距离D(m)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通常人员能否从地下建筑内疏散,决定于三个极限值: ①疏散视距的极限值 当熟悉情况时,其疏散视距的界限为5m,疏散界限烟浓度CS为0.2~0.4(平均0.3m-1);对建筑物情况不熟悉时,其疏散视距的界限为30m。 ②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