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地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各项建设应当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已利用土地的潜力;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农用地,大力改造中低产地,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以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同时,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做到地尽其用。 4、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要坚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相结合,防止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利用,加强土地退化的防治,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 一、土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人类社会发展中,资源与产业基本关系: 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 知识密集型。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农用地供给极端缺乏弹性,经济整体水平受制于土地资源。 二、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思路 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反映在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相互关系上,二者关系密切。 三、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分析方法 分析土地利用---经济增长 土地利用借助用地类型及面积,经济增长借助产业产值描述,可应用“用地---产值”分析方法进行。 依据用地面积与产业产值的时间序列资料,建立数学模型,揭示二者相关性,以预测未来发展水平。 一般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 一、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指一个区域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即自然生态环境能满足人类和群落的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潜力。 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关性分析思路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了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导致生态破坏问题。 土地利用对生态的影响 一是不断改变地表的下垫面,影响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如农田变道路); 二是影响大气中的微量元素,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起破坏作用,而经人类破坏了的生态环境有反作用于土地利用,制约着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 分析时选择反映生态环境的指标,如水土流失面积作为评价生态安全性的水平,把人口密度、人均GDP和森林覆盖率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三、生态用地面积合理度的确定 我国森林覆盖率规划目标30%,才能满足生态需求。 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绿化体系是重要环节,到底一个城市需要多少绿地是合理的?可通过定量计算城区的碳氧平衡的方法,计算绿化面积。 根据城市人数,每人每天耗氧量、各种燃烧耗氧量、每公顷绿地供氧量,计算合理的绿地规模。 结论: 联合国要求世界城市力求人居绿地60平方米。 土地利用与粮食安全 一、耕地与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是实现了食物安全。 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 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食物热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总产量、城市人口比重、人均耕地等。 我国粮食自给率应该达到90%,方针:“充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 措施: 合理利用耕地,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 改造中低产田,尽可能保护未利用地,控制在生态环境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限度内。 二、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 大体经历6个阶段 (1)1949—1958 粮食生产迅速发展阶段,各项措施配合最佳。总产由1132亿公斤到2000亿公斤。 (2)1958—1978 粮食生产徘徊阶段,扩大灌溉和增加化肥投入。 (3)1978—1984 粮食生产大幅增长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阶段。 (4)1984—1989 增长缓慢和粮食长期徘徊及进入新的低谷,总产下降,过度强调退耕还林还牧,粮食播面大幅减少。 (5)1989—1998 稳定持续增长阶段 (6)1998—2003 逐年减产 ,供大于求,播面减少,连年减产 三、中国耕地面积动态变化 1、1949-1957 增加时期 2、1957-1963 迅速下降 3、1963-1978 稳定减少 4、1978-1995 第二次迅速减少 5、1995-2005 第三次迅速减少 四、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 人口、耕地、粮食平衡分析 人口数×人均粮食需求=耕地面积×耕地单产 五、粮食安全早期预警系统 以粮食供求波动呈现的规律性特征为出发点,建立在粮食生产供给与需求平衡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对粮食供求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力度测量与警情预报。 指标体系:警情指标、警戒线、警兆等组成。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